文档介绍: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且很难修复,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对该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从宏观上探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建设贵州生态文明之间的必然性。
关键词: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观念。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也强调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要大力实施环境立省战略,把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突出的竞争优势。可见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贵州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实生态问题自古就有,只是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未像今天这样给人类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危害。人类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不同程度的觉醒生态文明意识。意识的觉醒程度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反叛,它将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统一起来,把局部与整体、速度与效益、现在与未来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将视野从局限于个体发展转为注重整体利益,从注重局部利益转为注重全局利益、从单纯注重经济效益转为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注重微观效益转为即注重微观效益又注重宏观效益。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对实现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十五届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各种资本的持续发展,这些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如机器和道路)、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社会资本(社会秩序和制度)以及生态资本(如森林、草原和湿地),如果发展的持续得不到非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只好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不可持续的使用。所以,生态可持续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环境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那种把人与自然相对立、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最终导致人与自然两败俱伤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必须坚决予以批判与摒弃。要从不可再生资源匮乏和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出发,立足贵州省生态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很难修复的实际,积极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居后5位的分别是甘肃、宁夏、青海、贵州和西藏。持续发展能力位于全国倒数第二位,这说明贵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极低。因而我们要以中共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当前正处在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从工业现代化向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在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