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村落与宗族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宗族社会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64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村落与宗族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宗族社会研究.doc

上传人:小健 2021/7/29 文件大小: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村落与宗族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宗族社会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村落与宗族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宗族社会研究
村落与宗族: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宗族社会研究
吴欣
2012-09-18 09:37:44 来源:《文史哲》2012年3期
内容提要:山东运河区域聚落的形成,既受自然环境尤其是京杭运河的影响,也是明清以 来外来移民迁入定居、繁衍的结果。不同的宗族组织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墓祭、修族谱、 建祠堂等方式敬宗收族,强化各自边界,但落籍先后、资源分配、文化势力不均衡等原因, 又导致大小宗族进入家族组织化和制度化的进程并不完全相同,而这种差异取决于地域族群 的构成及空间环境的变化。山东运河区域的地理性空间维度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水利、商业 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落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和村落社会关系的构成。这表明,宗族 与地域的契合,是理解区域宗族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明清宗族村落运河区域苫山
作者简介:吴欣,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宗族研究在理论取向上经历了一个由政治史论到结构功能论再到文化象征论的转 变,宗族不仅被看做一个结构与功能完备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且被当做一个具有政治性、 社会性、强烈文化性的地缘组织形态。不论是何种理论框架之中,当比较研究被作为最基本 的方法时,学界普遍认为北方宗族组织的影响远不及南方,北方的宗族研究也因此相对滞后。 但近两年,华北宗族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①,这些成果在形成 与南方宗族研究对
话的同时,实现了对宗族史料的进一步挖掘,也形成了北方宗族的理论研究特色,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突出了墓祭在收族中的作用;突破结构论,强化宗族的脉络研究;强调地域 性特征与宗族意识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有鉴于宗族主要是血缘和地缘的结合, 而村落是其活动的舞台和空间,引入空间维度,进入村落之中,追问自然环境背后的文化意 义,探讨村落环境与组织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许是进一步深化宗族研究的路径之一。
一、水患与商道:京杭运河影响下的苫山聚落
聚落环境是地方社会组织的主要活动空间,因而宗族组织的发展也必然受到聚落环境的制 约。事实上,聚落的空间并非只是居住的圈域,除了物质空间表象,还包含更深层次的人文 背景。因此村落环境之于宗族,是基础和起点。对于聚族而居的宗族社会而言,宗族组织的 发展,既是对周边环境资源的认可、承纳、改变的过程,又是对聚落领域、资源进行划分的 过程,而这一过程都是在社群无意识接纳与有意识认同与协调之中完成的。
苫山因“峦峰层叠有苫盖形”③而得名,位于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明万历朝于慎行所修《兖 州府志》载:“苫山,在城(东阿)西二十里,平地一丘,状如螺旋””苫山之旁为雨山,又西为 关山,自鱼山以西皆平原旷野,小山相望,邑之膏壤矣”④,又因“岱宗(泰山)盘回几二千里, 西来之脉至苫羊而止,故又名驻岱山”⑤。苫山东为大清河⑥,西为京杭大运河。“去山不里 许,居民繁衍,更筑数十舍,自为聚落”⑦,依山而居形成的聚落亦名苫山。从行政区划来 看,明清两代,苫山隶属于东阿县六乡二十四社之尚德乡路幢社⑧。明正德七年(1512)
邑人苏则曾在《重修石佛寺记》中说:“环山而居者无虑数百家,多缙绅鼎族”⑨;康熙朝 《张秋志》也记载:“东北为东阿之路瞳社,其聚居曰苫山集,去镇三十里,风气颇佳,多 士族,厥田肥饶。”⑩村落的结构,若按照点、面的布局,可简单地归结为石佛寺、三圣祠 具有“中心”意义和“场所”精神的点,以三姓分居而形成的东、西、南(刘氏宗族居住村落东 部、洪洞李氏宗族居住村落西部、登州李氏宗族居住在村落南部)的村落布局。也就是说, 每个姓氏既有共同的以信仰为中心的庙宇,又有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苫山处于黄河冲积平原上,西部的大运河及东部的大清河皆可给 其提供丰沛的水源。但从长时段来看,运河这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给苫山带来的影响却并非 仅是水源的问题。京杭运河是明清时期的经济命脉,明、清“保运”漕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 牲运河沿岸区域利益为前提的,为运河提供水源的黄河的漫溢及改道给沿岸农业造成极大破 坏。李濠《苫山志》详细记载了苫山在明代被灾的情况:”弘治二年,河没安平,苫山被水。”⑴) 关于这次水灾,《明史河渠志》中有载,黄河冲毁张秋沙湾运河堤岸,“掣运河水入盐河(大 清河),漕舟尽阻”(12), “决口奔猛,戒莫敢越”(13)。时任都察院副御史的刘大夏通过在决口 上游开新河、疏浚旧河、加筑水坝等方式使河口得到治理。其后,黄河之水对于此段会通河 没有造成大的威胁。但明清易帜之时,长期战乱,运河失修,清初,黄河决溢危及运河的事 情时有发生,顺治七年,河决荆隆口,“张秋以下堤尽溃,自大清河东如海”(14)。道光朝《东 阿县志》中记载了清代该地区遭受水灾的情况:“雍正八年水患”;乾隆十一年八月十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