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课程的结构与设置是教育的软件,课程结构与设置的改革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热点。本 文拟就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对现行课程结构和设置弊端的分析
常有人说,现行课程的最大弊端是学科要求太高,以至学生负担过重。我们却以为这种说法有 失偏颇。为什么呢?我们不仿设想一下,如果把现行课程各学科的内容大大削减一下,来一个删繁 就简,而在考试评价体制上却依然去追逐“客观性”,而不是“教育性”,依然去追逐各种各样的“相 对评价”,强调“区分度”;并且依然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每一门学科都达到100分;依然认为98分不 如</PGN0423. TXT/PGN>9郑?8分必须赶上99分。那么,为了追求100分,为了追求在更高分数线上 的“区分度”,所谓“题海战术”,“以千题对付一题”的战术,不是同样可以奏效吗?在这种情况下, 那些想升入重点中学、升入大学的学生,他们的负担能减轻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当一位学生对某一学科真正具有兴趣时,会千方百计地去钻研,再重的负担,在旁人看 来是不堪重负的负担,他也不会觉得沉重;反而可以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所以,现行课程的真正弊端还从更深刻、更本质的方面去分析。这首先就是两个“唯一性”的 问题。
第一个唯一性是课程设置的唯一性。在96蚱椒焦 铜耐辽希?1融的大国里,竟然不分贫穷落 后、富足先进,一律使用一种教学计划,一套课程设置;千校一面,万人一书。这不正是地地道道 的“产品经济”模式的产物吗?这种统一的模式,把学生像“产品”似的加以生产,把学生分成“合 格”的与“不合格”的,把所谓“合格”的学生又分作一等品、二等品……,一等品进大学,二等 品进中专,三等、四等务工务农。这种课程模式促进强化了社会的等级性,它非但无助于三大差别 的消除,反而扩大了三大差别。
第二个唯一性是评价体制的唯一性。课程的唯一性促进了评价的唯一性,评价的唯一性又强化 了评价观念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唯一的好处就是“一元化管理”的方便,但是,恰恰是这种唯一 性促使升学考试成了唯•的评价标准。
为了追求考试的高分,有的教师将学科教学“模式化”,让学生以•定的模式去解题,去追逐高
分。这种做法破坏了各门学科的逻辑结构,歪曲了学科的自身。致使大学教师做不出本学科的中学 习题,外语翻译做不好中学外语试卷,连作家也不能圆满完成中小学的语文考题。而那专门制造“模 式”的教师,反而被冠以各种美妙的称号。
为了追求考试的高分,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有的学校采取教为了考,不考者不 教的土政策,致使劳技课程、理科实验、美术、音乐都流于形式。使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无形之中 演化为考试科目分数突击。
为了追求考试的高分,学生们活跃的思维,追求真理的强烈欲望,被禁锢在“标准答案”之中。 教师的全部努力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于是,什么创造教育,什么能力培养, 统统变成了对现成的固有的“标准答案”的追逐。
其实,我们的社会是丰富多采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来进一步发展它。单一的评价 观念和体制,无论如何是包容不了那么丰富的层次的。评价的唯一性显然也是强化“等级社会”的 手段,它也同样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现行课程体制的又一大弊端。
现行课程结构和设置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