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论呼和浩特地区“炕围画”.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呼和浩特地区“炕围画”.doc

上传人:学习一点新东西 2021/7/30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呼和浩特地区“炕围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呼和浩特地区“炕围画”
  摘 要:炕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千百年来深深地扎根于民众的民俗文化生活中,将炕围画置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个特殊的大背景之下,从炕围画与民俗文化的角度入手探讨呼和浩特地区炕围画的文化艺术特色以及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呼和浩特地区制作坑围画有严格的工艺步骤包括:墙面修整与打底;起稿,画边道;绘制画空内容;上油固色。
  关键词:呼和浩特地区炕围画;地方文化;艺术特点;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099-02
  “炕围画”是一种在炕围墙(框)上作画的民间绘画艺术。在中国起于唐末,兴于宋代。至清朝年间,当时质量较高的“炕围画”多出于富贵家庭,其早期多为描绘“三娘教子”、“二十四贤孝”、“松竹兰梅”、“鹿鹤同松”等宣扬贤孝、明世礼教等内容。从工料讲究上,“炕围画”可分高、中、低三等,俗语称细炕围、二细炕围、蜡花炕围、灶围、柜围等。古人将“炕围画”作为一种绘画鉴赏,同时用来教育子孙后代学贤行孝,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炕围画”也在一代代传人中得到不断改革继承,“炕围画
”内容、思路日渐更新,加之人们对“炕围画”民间艺术的认同与追求,其社会辐射面逐步扩大至普通百姓家。民间画匠把取材于民间故事、地方戏剧、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内容的彩绘画融入“炕围画”中。
  一、呼和浩特地区炕围画的历史渊源
  “炕围画是一种在炕围墙(框)上作画的民间绘画艺术”[1]。“炕的雏形是土台。在西安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穴居的房子里,出现了高约十厘米的土台,面积约小半间房子。据专家考证,这土台是人们睡觉的地方,是床的雏形,可以称为土床……在我国北方,至今还有土炕,冬天土炕可以烧火取暖。《燕书》便有炕的记载:‘公孙凤隐居昌黎九城,寝土床’”[2]。
  炕围画艺术,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史上几乎没有确切的起源和记载。但从相关论文和书籍中,我们可以知道炕围画艺术通过中国室内装饰艺术的发展,大概窥见炕围画的发展历程:先人们早就开始通过绘制图案来美化室内环境。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遗迹,是辽宁建平、凌源交界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或用赭红色画成勾连纹图案,或用赭红间黄白色彩描绘三角纹图案。春秋战国以来的贵族更是对建筑的装饰倾注了很大热情,壁画创作尤胜,举凡公卿祠堂及贵族府第皆以壁画为饰。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或以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或以借物寄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
“清明”或图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借鉴或绘制本朝功臣肖像,作为臣僚励志的楷模。此时,民间室内装饰艺术也露出小小的端倪,人们对坐卧休憩之处的炕围、枕边有了更多装饰的需要和装饰表现。唐宋之后,室内装饰艺术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就连农村也盛行装饰室内环境之风,美观、实用的炕围画自然成为满足老百姓装饰需求的首选,炕围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审美情趣的提高有关。到了明清,炕围画不论从创作手法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趋于成熟,成为婚嫁、建新房、旧房翻新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据有证可查,现见到的炕围画保存至今的已有百年历史。1985年出土的原平镇班村宋代墓葬显示,当时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