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光照图的判读技巧.doc

格式:doc   大小:3,16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光照图的判读技巧.doc

上传人:lu2yuwb 2021/7/30 文件大小:3.0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光照图的判读技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光照图的判读技巧
光照图的判读技巧
日照图即光照图,是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所形成的白昼和黑夜的分布图形。由于观察的角度和位置不同,日照图的形式变化较多。大致可分为公转位置图、侧视图、俯视图、平面图、坐标图、直观图和变式图。该类试题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大,对日照图的判读属于高考复****中不能回避和必须熟练掌握的主干知识,归纳和总结这类试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1、判断南北半球及地球自转的方向
侧视图的经线通常表现为弧线,连接南北两极,
通常为上北下南;俯视图中经线表现为以极点为中
心呈放射状分布,纬线则显示为同心圆,通常根据
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逆时针为北半球,顺时针
为南半球;还可以根据经度变化来判断,沿东经经度
变大,西经经度变小的方向为自转方向。如图1,根
据东经度数变大方向为自转方向,则图1为顺时针
自转,为南半球俯视图。

2、判断晨昏线
晨昏线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其有两个显著
特征:一是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二是始终
平分赤道。晨昏线判断的关键是沿自转方向看,由
夜到昼的为晨线,由昼到夜的则为昏线。晨线与昏
线组成一个大圆平分地球。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
重合,其余时间则与经线斜交。如图1中弧AD为
晨线,弧BD为昏线;图2中CD为晨线;图3中
弧NAS为晨线。

3、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坐标
由于太阳光为平行光,地球是个球体,所以
在某一时刻太阳仅直射地球上某一点,此点就是
太阳直射点,位于昼半球正中心。太阳直射点上
正午太阳高度为90°,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在直射点上物体的影长为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
纬线位置可以根据晨昏线的位置来判定,晨昏线
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南极圈
内全部为极夜,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北极圈
中通常可以看见一半昼弧,要把另外一半也考虑在内。一般图中都是等分经度的,30°、45°、15°等为一格,计算比较方便。得到昼长时间以后可以采用正午12-昼长/2=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如图2中E点昼夜等长均为12时,6时日出、18时日落;图2中A点正好位于晨线上,为4时日出,20时日落,昼长为16小时,也可以根据A所在昼弧跨经度120°乘以2乘以4分钟得出16小时昼长。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及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的区别:太阳高度是指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是随着太阳的升起落下不断变化的;而正午太阳高度则是指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等于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首先要明确两个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所求地的纬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和该地间的纬度差(或纬度和),可用线段法分析计算)。如图1中F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B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26’=66°34’;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66°34’-23°26’)=46°52’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
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6、判断季节、日期
根据晨昏线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来判断季节,二分日晨昏线过极点与经线重合,其他时间与经线斜交;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其他时间则斜交。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为夏半年,在南半球则北半球为冬半年。地球上通常有两个日期分布,其界线分别为:180°日界线和地方时为24时或0时这条经线;当地球上只有一个日期时,则180°经线就是0时或24时经线;当地球两个日期平分,则180°经线的地方时12时。如图3所示太阳直射赤道,为春、秋分日,图中180°与150°W两条经线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例1读下图,回答(1)~(3)题。(注:图中α的角度为23°26’) 
(1)图中所示节气为(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