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前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 青川县委、县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全县旅游业从此进入实质性的开发建设时期。为科学指导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青川县人民政府于 2004 年初委托四川大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所编制完成了《青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 0 年) 。令人遗憾的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了举世震惊的 汶川特大地震。地震灾害给青川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也使正在起步的青川旅游业遭受了严重打击。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青川县旅游局组织编制了《青川县汶川大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随后,青川县政府和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委托浙江大学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修编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本次规划范围为青川县全境,规划期限为 2008-2020 年,其中 2008-2010 年为灾后恢复重建时期, 2011-2015 年为重点突破时期, 2016-2020 年为拓展提升时期。考虑到本规划编制前已经有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本规划编制过程中, 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迅速推进并不断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另一方面, 旅游业是一个发展变化特别迅速的产业,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 本规划将重点放在 2011-2015 年即“十二五”时期, 对灾后重建时期的旅游业发展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回顾, 对规划期内最后五年的旅游业发展只是从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等方面进行了战略层面的引导。浙江大学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高度重视本项目的工作。自接受委托以来, 中心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进行实地调研, 编制组在青 2 川进行实地考察与现场指导的时间约有 100 人天。期间, 我们还先行编制完成了东河口地震遗址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 见证了东河口地震遗址纪念园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建成开放的全过程。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编制组对规划报告已经数易其稿, 青川县政府与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还专门为此组织召开了相关部门和乡镇参加的征求意见会,许多合理化建议已经体现在规划文本中。尽管如此,我们深感对青川实际情况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特别是对灾后重建时期日新月异的巨变还缺乏全面准确的把握,恳请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教。本项目工作过程中, 自始至终得到了青川县旅游局的全力支持和帮助, 得到了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的大力指导和帮助, 得到了青川县委常委庞仕杨的热忱关怀,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青川县旅游业加快发展、后来居上! 3 第一章旅游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一、县域概况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 白龙江下游,川、甘、陕三省结合部,位于东经 104 ° 36'-105 ° 38' ,北纬 32° 12'-32 ° 56' ,处于祖国中西部交接地带上, 距广元市区约 120 公里, 距成都 300 多公里。周围与陕西省宁强县, 甘肃省文县、武都县, 四川省江油市、平武县, 广元市市中区、朝天区、剑阁县等八县(区) 相邻, 素有“鸡鸣三省”、“金三角”之称。青川县方公里, 辖有 9镇、 27乡(含 2 个回族乡)、 271 个行政村。 2007 年全县户籍人口约 25 万人,其中汉族占 98% ,回、藏、壮、苗、朝鲜等少数民族占 2% 。总人口中农业人口约 22 万人,城镇化率仅 12% 。(一)自然地理环境青川县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山高坡陡,坡度大于 25° 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最高处海拔 3837 米,最低处海拔 491 米,相对落差达 3346 米。青川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白龙江和青竹江是县域内的主要河流, 白龙江在东部由北向南纵贯县境, 青竹江由西北至东南斜贯县境, 两江流经不乏河间盆地、峡谷等地貌景观。气候特点为春寒秋凉, 夏短冬长, 雨量充沛, 气候宜人, 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并随地貌呈立体变化, 垂直分带极为明显。年平均气温 ℃, 最热为 7 月,平均气温 ℃,最冷为 1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降 4 水量 毫米,年均日照 小时,日照率 30 %,无霜期 243 天。(二)历史文化积淀青川自西汉置郡以来, 已有近 2300 多年历史, 历代设置州、县、郡、所、司等三十余次。据《龙安府志》载:青川古属“禹贡梁州之域, 周秦氐地”。秦灭巴蜀后, 地入秦疆。西汉初, 地属益州广武郡, 薅溪河以东为白水县地, 以西为刚氐道辖。南朝宋元嘉十八年( 441 ), 地为白水、平兴、平武三县分辖。北魏时, 复以薅溪河东为白水县地, 以西为马盘县地。西魏时,地为三县所属,薅溪河以西为马盘县;河东至金厂河西南即今之乔庄、木鱼、骑马等地为秦兴县; 金厂河以东为白水县。隋更秦兴县为方维县, 辖地无变。唐初撤方维, 地入景谷县。县地为景谷、马盘( 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