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1. 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2.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
3. 路易斯电子酸碱理论
4. 水溶液中酸碱计算的一般原则
5. 酸度对弱酸(碱)各物种分布的影响
6. 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1
第六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7. 缓冲溶液
8. 滴定分析方法概述
9. 酸碱滴定曲线
10.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11.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2
1. Arrhenius部分电离理论
2.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3
Arrhenius部分电离理论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部分盐)
(蔗糖、甘油等)
(弱酸、弱碱、某些盐,如Pb(Ac)2、HgCl2)
4
Arrhenius部分电离理论
阿仑尼乌斯认为在水溶液中电解质是部分电离的,在离子和未电离的分子之间建立了平衡,并提出电离度(α)的概念,溶液越稀,电离度越大。
电离度是达到电离平衡时,总分子数中电离成离子的分数。
5
强电解质在水中都百分之百地电离,但由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的行动并不完全自由。由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的结果,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正离子附近,负离子多;负离子附近,正离子多。在中心离子周围形成一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氛”,包围着中心离子。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本概念
6
电解质溶液通电时,带正电荷的离子向负极移动,但它的“离子氛”却要向正极移动,由于相互吸引的结果,离子运动的速度显然要比自由离子慢些。因此,溶液的导电性就比理论上要低一些,即表现为电离程度降低。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本概念
7
Arrhenius的电离理论认为凡是水溶液中产生H+离子的物质就叫酸,产生OH-离子的就叫碱,故也称为水-离子理论。该理论建立了对酸碱强度的定量描述;适用于pH计算、电离度计算、缓冲溶液计算、溶解度计算。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具有酸、碱性的物质并不一定含有H+,OH-;
此理论只限于水溶液。
第二节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
8
1. 质子论酸碱的定义
2. 质子论的酸碱反应
3. 质子酸碱的强度
4. 共轭酸碱对Ka和Kb的关系
第二节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
9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也叫“酸碱质子理论”。定义:凡是能提供质子(氢离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就是酸,凡是能与质子化合(或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就是碱。即酸是质子给予体,碱是质子接受体。酸和碱的关系如下:
酸 碱 + 质子(H+)
质子论酸碱的定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