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启功生前曾有诗道, “开门撒手逐风飞,由人顶礼由人骂”,如今已是他的百年诞辰,尘世间的是是非非都早成了过眼云烟。对于这位末世皇族的坎坷人生与成才之路, 实在有太多值得我们品味。中学肄业的启功,最后能成为大学讲堂上的教授、知名当世的文化大师,一方面固然是他个人的奇迹,另一方面也正是唯才是举的评议制度的功劳。雍正九世孙听说过启功的人, 想必也都知道他出身清朝皇族, 至于他究竟与爱新觉罗氏的皇帝有什么血缘关系, 一般人就知之甚少了。启功是雍正帝的第九代孙, 祖上是雍正的五子和亲王弘昼, 由于清朝实行每一代降级袭爵的制度, 加之启功高祖载崇出身侧室, 所以到了他曾祖溥良一代,就仅仅是奉国将军了。为了振兴没落的家世, 溥良主动放弃爵位, 参加科举考试, 最后不但及第, 而且官至礼部尚书。启功的祖父毓隆也是以科举入仕, 官居四川学政。毓隆也希望儿子恒同走父祖的从政之路,但谁想恒同在十九岁时就病故了,此时启功才刚过一岁。启功生于 1912 年7月, 中国告别帝制, 步入共和的那一年, 所以他出生就是中华民国的公民, 而非大清帝国的子民, 从没享受过一天的荣华富贵。启功后来也不愿再姓爱新觉罗, 自称姓“启”名“功”, 因为在他看来,“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 它的辱也罢, 荣也罢, 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 ”启功成名后, 有人给他写信, 信封上写“爱新觉罗? 启功收”, 或者干脆称他为“金启功”, 启功对这些来信都是置之不理,后来实在不耐烦了,就在信封上批“查无此人,请退回”。父亲早逝, 启功家里的开支全凭祖父的俸禄。在他十岁时, 祖父也撒手人寰, 让这个家庭彻底没了经济来源。伸出援手的是祖父生前任四川学政时的两个学生, 他们以“孀媳弱女, 同抚孤孙”的名义,为启功一家三口(包括启功的母亲和姑姑)募集了 2000 元善款,才解了燃眉之急。拜在齐白石门下启功 12 岁进入小学读书, 插班在四年级, 两年后升入汇文中学。因为在小学六年级时已经包含了中学一年级的课程, 所以启功入学后直接跳级到初二。高中时, 因为英语成绩实在太差, 无法通过期末补考, 所以就中途辍学了。但是在中学期间, 他曾先后追随数位名师学画,在学校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业。启功最早拜画家贾羲民为师, 学习书画鉴赏。启功每月月初的三天会随老师去故宫看画展, 每看一件作品, 贾羲民就为启功讲解相关鉴赏与鉴定方面的知识。后来在贾老师的介绍下,启功又转投名画家吴镜汀门下,学习“内行画”。溥心畲和齐白石则是对启功影响更大的两位老师。溥心畲也出身清朝宗室, 算起来是启功曾祖辈的人物。启功最初想向这位长辈学画时,溥心畲总是问他有没有作诗。没办法,启功只能硬着头皮学写诗, 在名师指导下, 不久也就掌握了作诗的方法。至于绘画, 启功常常会自己画上一个扇面, 然后在旁边题一首诗, 溥心畲如果看了诗不错, 也就会高兴地给启功的画指点一二。启功的一位远房叔祖曾给齐白石做过一口上好的寿材, 就此与齐白石相识。后来这位叔祖就将启功推荐给了齐白石。齐白石对启功的才华十分欣赏, 有时启功几天没有过去, 他就禁不住念叨: “那个小孩儿怎么老没来? ”在齐白石门下,启功的绘画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字报让启功书法有了用武之地结婚时启功 21 岁, 因为只是中学肄业, 找工作十分困难。当初为启功一家募捐的两个人找到了启功曾祖溥良的门生、曾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傅增湘很欣赏启功的书画才华,就把他推荐给了时为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启功在辅仁大学附中获得了教一年级国文的工作。但是好景不长,分管附中的教育学院院长发现启功连中学文凭都没有,就把他给辞退了。陈垣知道这件事后, 又把启功召回辅仁, 让他在美术系当了一名助教, 他相信师从贾羲民、溥心畲、齐白石的启功, 既有绘画知识, 又有绘画能力, 完全能胜任这个工作。只是没想到,分管美术系的还是之前那位院长,于是启功再次失去了工作。时间很快就到了七七事变, 北平沦陷。只会写诗作画的启功没有一技谋生, 一家人陷入困顿。启功的八叔祖当时正在日本人控制下的北平市政府当一个小职员, 就给他在秘书厅谋了个助理员的位置。从 1938 年的三月到八月间,启功其实是做了很短一段时间的“伪职”。帮助启功脱离这段痛苦经历的还是陈垣校长,启功第三次执教辅仁。 1949 年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1957 年, 在校长陈垣主持下, 评议新增教授人选, 启功在会上全票当选为教授。不过启功很快就被划为“右派”, 降级为副教授。当时被打成右派的大都是曾给党提过意见,而启功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言论。结果有人在他给画家徐燕荪的赞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罗织了一条“罪状”, 说启功“不满当时的大好形势,意欲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