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古诗词中“月”的意象.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词中“月”的意象.doc

上传人:1650986**** 2021/8/3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词中“月”的意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教学目标:学生能理解够古诗词中常见月的意象。
教学重点:了解月的意象,体会诗人寄寓月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寓月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月”,请学生背诵与月相关的诗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意+象=意象
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使“月”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诗人将“月”融于内心,使“月”与情感互为辉映,营造出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因而在不同的作品中,“月”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不尽相同。
二、古诗词中“月”的意象的解读
1.月悬中天引思情
思乡怀人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离人的眼里,月亮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朋的无限思念。
李白“举头望明月”时就会“低头思故乡”。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诗中的“月”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浓浓乡愁的意象了。
在古典诗词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杜甫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例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哪两句?
明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作者偏要说说“月是故乡明”?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微妙的、近乎偏执的心理?试联系本诗作分析。
明确:战事频仍,亲人四散,音书难达,生死难料。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这种心理恰恰表现了此时作者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2.月生东山伤孤寂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文人常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寄寓了他们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中那一个词可以表明诗人的情感?
明确:独。
诗人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孤独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分析。
明确:反衬。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3.月洒清辉衬清幽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展示图片,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两句诗来形容画面的内容。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展开想像,用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画意。
明确: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清泉流淌在石板上,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视听结合,画面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情怀。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