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如何消除仇恨?.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如何消除仇恨?.doc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2021/8/3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如何消除仇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如何消除仇恨?
A主观认为B是错的,于是把他杀了;尔后,B的亲朋好友又把A杀了;接着,A的亲朋好友又把B的亲朋好友杀了;B剩下的亲朋好友又把A的一些亲朋好友杀了……于是矛盾和仇恨就开始了。这样的仇恨如何化解啊?【张传利】
仇恨是一种对过去经历中的被剥夺、被迫害、被攻击不能释怀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首先要强调的是仇恨是对过去创伤经历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不像愤怒是一种对正在发生的情景的直接反应。仇恨更持久,愤怒更浓烈,二者都可以导致攻击行为。 仇恨产生的两个条件:
1. 有过被剥夺和攻击的痛苦体验。有点像受过枪伤而且子弹并未取出的人,每逢阴雨天便会一次次体验到剧烈的疼痛,每次疼痛发生时便对当初那个对他扣动扳机的人痛恨的咬牙切齿。
痛苦体验的起源以及强度由两种因素所影响,一方面是创伤事件的现实基础,包括环境,应激等具体事件;另一方面则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个体对于相同的外部事件产生的痛苦体验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相反,比如冬泳对有些人来说是享受,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是纯粹的受虐。
2. 仇恨的个体必须要有投射防御机制的使用,也就是必须找到某个外部的客体做为仇恨投注的对象。
在仇恨对象的选择上,同样的创伤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客体去仇恨。隋唐演义中有一个非常戏剧化的情节,力大无穷的李元霸长期受虐于打雷的声音(悲剧在于静音耳塞尚未发明),终于在某个忍无可忍的一天,他选择攻击他仇恨的对象------天上的某个迫害者比如雷神,于是将手中大锤往天上一扔,结果却砸死了自己。举这个例子为了说明仇恨对象的选择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事后李元霸众多英明神武的哥哥并未把各种兵器往天上扔,找雷神复仇,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弟弟是被自己的IQ杀死的。
当创伤发生时人们在寻找仇恨对象时可谓费劲心机,世间万物皆可用来仇恨,在仇恨对象的选择上,人类甚至可以恨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命运、时间、一种学说或者理论(比如精神分析),甚至一个词语、一句话。
当无法寻找到一个来自外界的仇恨对象时,人可能会开始仇恨自己,这种仇恨强烈到一定的程度可能会导致***。精神分析关于仇恨的理论假设
仇恨到底是什么呢?心理治疗的祖师爷弗洛伊德,或许因为恐惧于儿子在一战中参战,老爷子在1920年修改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假设,将攻击驱力(死本能)加入了他的驱力模型,认为人不过是一辆被性驱力与攻击驱力驱动的双引擎汽车,于是在弗洛伊德那儿仇恨乃至仇恨衍生的攻击性,被看作人类的某种天性。
,她从对婴儿和儿童的观察和分析中得出假设:在早期的生命体验中,婴儿体验到包括饥饿感的一系列的躯体的疼痛,在那时婴儿在他破碎的幻想和非常有限(还没有能力把母亲体验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经验中,幻想有一个坏乳房在饥饿时不提供食物让自己承受痛苦,坏乳房让婴儿体会到被剥夺、被迫害、被攻击。婴儿把内在的痛苦投射为来自坏乳房的迫害,并通过仇恨与攻击幻想与之保持连接。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是什么让眼睛红了?让人们眼红的不是别的,正是克莱因所言婴儿幻想中的那只曾剥夺、迫害、攻击过自己的坏乳房。坏乳房是人们在仇恨时带的特殊墨镜,它屏蔽了一个更加整合的现实:对方其实可能也是一个受了伤的具体的人。在坏乳房的强力诱导之下,仇恨者的眼里是看不见真实的具体的他人的,在仇恨者布满血丝的眼里,对方被严重的歪曲为一个全能迫害者,歪曲为李元霸眼中的雷神。仇恨在非治疗情景下如何化解
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对此有过描写:当某主角发现要复仇的对象也是和自己一样受了伤的人,于是放弃了复仇转身离去,那个背影通常看起来比较忧伤。此时这个主角完成了一个克莱因假设中的重要切换:从偏执分裂心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转换为抑郁心位(depressive position),从仇恨转为哀悼。仇恨的化解过程是从把痛苦完全投射到一个全坏的外部客体(仇恨对象),发展到看到真实具体的他人,仇恨者本人并开始接受那些痛苦,哀悼那些丧失。这样的化解说起来容易,但做到却非常的困难,所以更常见的情景是手起刀落,冤冤相报,终止仇恨循环的忧伤的转身离去则实在是难得一见。 移情与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中仇恨的修复
首先我们在日常仇恨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仇恨是可以转移的。恨一个人,也会恨他的亲戚朋友。恨一个人,也会恨那些与他相似的人。当一个交警重罚你之后,你可能会开始恨所有的交警。这在精神分析中可以通过移情来理解,过去的情感总是不断被带入新的关系中。
由于移情在人际关系中的强力作用,仇恨的本质其实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痛苦,以及一个个不断变化和泛化的仇恨对象所构成。我们可以再次声明:在仇恨对象这个被投射的客体上,并不存在仇恨的本质,而是一个替代。换句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