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第十二章 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ppt

格式:ppt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十二章 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ppt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2/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十二章 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12讲
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
一、人道主义思想的兴盛 二、《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三、《哦,香雪》 四、《方舟》
教学内容
一、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兴盛
1、“五四”新文学时期的普遍人道主义
2、50年代文学中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人道主义
3、文革后对“人”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
4、创作实践概况
1、作家简介
张贤亮原籍江苏盱眙,生于南京。50年代初期开始诗歌创作,1957年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成右派。1958年至1976年,经历了劳动、管制、群专、关监,在宁夏农场被剥夺一切社会权利从事劳动。 1979年获平反,重新发表作品。1980年调宁夏自治区文联工作,当《宁夏文艺》的编辑,后从事专业创作。现任宁夏自治区文联主席、作协宁夏分会主席。
二、苦难民间的情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张贤亮(1936-)
出版有小说集《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感情的历程》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惯死亡》等。代表作有《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前两篇分获1980、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绿化树》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还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他的作品一方面取材于自身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反应和省思;另一方面写农民的命运际遇,探究人性、人生,耐人寻味。
2、作品《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故事梗概:
天灾-人祸-因祸得福-失去女伴-黄狗陪伴-打狗运动-老汉凄然老去。
作品内涵:
从邢老汉的一生中截取几个片段,写他的命运遭际,尤其着意把他的精神痛苦和孤寂写到令人颤栗的程度,形象地展示了极左政治路线肆虐下小人物的精神生活的惨痛。小说在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故事中,在控诉和揭露的同时仍以温情之笔,写出了劳动者之间的朴素的情义。
三、美好理想的憧憬:《哦,香雪》
1、作家简介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
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电影《红衣少女》《哦,香雪》先后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及第41届柏林国际
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她的“三垛系列”,以及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标志着其创作的转型,而近作《笨花》也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与好评。
在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最新当选为全国作协第七届主席。
铁凝(1957-)
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叙述者位置:城市人
浓郁的抒情色彩
景物描写
心理描写
叙述结构:以感情抒发为内在逻辑
情感基调
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
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
独特的创作意蕴
赞美现代化进入民间社会
2、《哦,香雪》的创作特色
四、女性激愤的呼声:《方舟》
张洁,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酷爱文艺,尤其是诗歌和音乐。1978年发表处女作《森林里来的孩子》引起文坛注目。1979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触及爱情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这一敏感问题,引起文坛的大反响。198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后为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现旅居美国。出版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游记《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等作品集。
张洁享有国际声誉,曾获意大利1989年玛拉帕尔蒂国际文学奖,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在宁静悠远中呼唤人的真情;后来的作品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
张洁(1937-)
1、作家简介
2、《方舟》的创作特色
“方舟”意象:
被庇护,被救赎;
飘无定所的漂泊感。
独特的作品内涵
女性价值的奋争
陷入新的异化
浓厚的主观色彩:
密集的内心独白和议论的方式,
作家与作品中主人公的重合
对理想爱情的失望
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愤慨
独特的人物心理表现手法
把人物置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交点上
人物视角的交叉
多种情感交织
小结
本章从张贤亮、铁凝、张洁三位作家的作品入手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学时期人道主义的不同表现,也向我们揭示了“人性”这一永恒的文学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