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古诗曲江二首其二翻译赏析
《曲江二首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前言】
《曲江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写于干元元年( 758 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 ,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曲江又名 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 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 曲江的盛衰与大唐同在。 诗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 以曲江 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 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 从一个侧面 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注释】
1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
2 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
3 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 。见:现。
4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传语:传话给。
5 风光:春光。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6 违:违背,错过。
翻译】
上朝回来, 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 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 喝,直到嚼醉了才肯回来。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 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 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 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赏析】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 “酒债多有,故至 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 ”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 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 ,对诗意的理 orG 解就表面化 了。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 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 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 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 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 ,真 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 “酒债寻常行处有。” “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 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 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 ,都欠有“酒债” 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 诗人对这这究竟是为什 么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 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 且尽生前有限杯” 吧!这是愤激之言, 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 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 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 深'字若无‘穿'字, ‘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 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 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 ”(《石 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