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五章化痰止咳药【学喘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熟悉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 2 .掌握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川贝母、浙贝母、竹茹、苦杏仁、枇杷叶、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和使用注意。 3 .了解其它化痰止咳药的功效特点。凡具有祛除或消除痰浊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痰、咳喘三者,在病机上相互影响。咳嗽喘息病证每挟有痰涎,痰浊壅盛又能刺激或阻塞气道, 引起咳嗽气喘。而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之功, 止咳平喘药亦多有化痰之效。所以, 这两类药合于一章,总称之为化痰止咳药。化痰药适用于各种痰证。痰是一种病理性的致病因素,既是人体水液代谢和津液运行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病证。它“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 故痰之为病,部位广泛,病证复杂,随痰浊停留阻滞的部位不同,症状特点各异。如痰停脏腑,阻于肺窍,则发为咳喘有痰;阻于胸中则为胸痹;停于脘腹发为痞满证;若痰浊上蒙清窍可引起眩晕、痫证、癫狂; 肝风夹痰上犯可致中风、惊风; 痰阻经络则可见肢体麻木,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痰火互结形成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发为阴疽流注等。一般说来,化痰药, 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 咯痰不爽等证。若痰流于经络, 肌肤所致的瘿瘤瘰疬, 阴疽流注;或痰浊蒙蔽心窍引起的癫痫惊厥、中风等证,因病机上与痰有密切的关系,故亦可用化痰药治疗。止咳平喘药,具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降气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外感、内伤所引起的各种咳嗽和喘息。应用本章药物,除应根据病证不同,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化痰药及止咳、平喘药外,因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嗽,故化痰、止咳、平喘三者常配伍同用。痰、咳、喘是病之标, 非病之本, 故临床须审症求因, 辨证论治。张介宾倡导“见痰休治痰”, 即应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机而配伍,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如外感而致者,当配解表散邪药;火热而致者,应配清热泻火药;里寒者,配温里散寒药;虚劳者,配补虚药。此外,如癫痫、惊厥,眩晕、昏迷者,则当配平肝息风、开窍、安神药;痰核,瘰疬,瘿瘤者,配软坚散结之品,阴疽流注者,配温阳通滞散结之品。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否则有促使出血之虞。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一般以清宣疏解为主,不宜单用止咳,尤不宜用温燥或有收敛之性的化痰止咳药,以免助热敛邪而影响麻疹的透发。第一节化痰药化痰药主治痰证,痰从性质上,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之分,化痰药的药性相应有温燥与凉润之别,可分为温化寒痰药与清化热痰药二类。温化寒痰药,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主治寒痰、湿痰证,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腻,并伴有畏寒胸痞,肢体倦怠,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的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临床应用时常与温散寒邪,燥湿健脾的药物配伍,以期达到温化寒痰、湿痰的目的。代表药物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清化热痰药,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其中痰稠难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证, 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如痰热痰火所致的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瘰疬等,均可用清化热痰药。其中痰浊坚结之证, 当用咸味软坚之品。临床应用时常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