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社区卫生院护士管理制度
社区卫生院 护士管理制度
(一)护理管理人员 (1)严格执行《护士条例》,按要求实时完成护士注册工作。未注册、注册过期、异地注册的护理人员不得单独值班、执行医嘱与撰写各类护理文书。
(2)以提高实用技能为重点,加强护士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每年按规范组织护士完成相应职称、岗位、学时与学分培训。每 5 年累计参加技术培训时间 3 个月。新护士、进修护士岗前培训后方可上岗。在有特别要求岗位工作的护理人员须按上级部门规定通过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后方可上岗。
(3)应根据护士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及岗位需求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及岗位,保障护士能力与岗位相匹配。合理安排护士参加相关的院内外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帮助护理人员职业成长。
(二)护理人员 (1)护理人员必须持有 护士执业证书 ,执业过程中应当恪守职业道德,认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指南、标准和本中心护理规章、诊疗护理技术规范;规范临床护理行为,保障护理质量和安全。护士在执业活动中,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2)护士应该采集疾病诊疗、护理相关信息,尊重、关心、爱护病人,保护病人的隐私,履行护理职责。泄露病人隐私,造成严重
后果者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3)护士发现病人病情危急,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病人生命,可酌情实施心肺复苏、吸氧、开放静脉通道等基本急救措施。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病人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者,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如有疑问及时向开具医嘱的医生提出,必要时向科室负责人或者护士长报告。
(5)护士应不断学习,主动提升护理业务能力,为病人提供规范、科学的护理;须按要求完成相关培训指标。
二、护士岗位管理制度 (1)从护理岗位设置、护士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励护士服务于社区。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使社区护士得到充分的待遇、培训、晋升、职业生涯发展的保障。
(2)根据社区护理工作特点,合理设置社区护理岗位:如行政管理系列、技术职称系列、能级管理系列等。
1)行政管理系列:总护士长,护士长(含病房护士长、门诊护士长、社区护士长)等。
2)技术职称系列: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等。
3)能级管理系列:根据社区护理工作要求按照工作能力(临床
护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专业建设和发展能力等)、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等方面将护士分为 5 个能级,即 NO、N1、N2、N3、N4。
(3)根据设置的护理岗位,编写《岗位说明书》。通过《岗位说明书》明确界定各护理岗位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为制定岗位系数和绩效考核奠定基础,提高工作效率。
(4)根据具体岗位需要,计算岗位设置的数量和总量。设定能级划分方案,开展护士岗位晋级探索,护理部每年进行岗位评定。开展能级考核,健全绩效分配方案,并与绩效挂钩。
三、在职护士继续教育制度 (1)护士继续教育应学以致用,关注社区护理知识管理,提高继续教育效果,提升社区护理能力,优化社区护理质量。
(2)依据原国家卫计委《全国基层卫生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