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儿童的生死教育.doc

格式:doc   大小:4,917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儿童的生死教育.doc

上传人:lu2yuwb 2021/8/6 文件大小:4.8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儿童的生死教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
儿童的生死教育
LT
(3)勿说死者是去旅行了。和前面两例一样,说去旅行是会回家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儿童愤恨死者为什么不再爱他(她)了,怎么可以不告而别,一去不返!
(4)勿说死者是被上帝(或神明)带走了。此说易使儿童视上帝(或神明)为敌人,愤恨上帝(或神明)为何“夺走”亲爱的家人!而伴随这种仇恨之后,可能又会自觉咀咒或愤恨上帝(或神明)是不应该的行为,而感到有罪恶感或担心受到惩罚。
(5)勿以“上天堂或下地狱”来比喻死亡。此说易使儿童纳闷究竟挚爱的亲人是到天堂享乐或下地狱受苦了?自己若不是一个“乖孩子”,是否将来会下地狱呢?可能因而感到担心、恐惧。
协助儿童面对死亡的七项原则。
(1)坦诚地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也允许儿童自然地表达出他们的任何情绪与想法。
(2)配合儿童的认知与情绪发展阶段,以其能接受的方法,详和而坦诚地告诉儿童真相,也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诚实以对,勿搪塞。亦即如前所述,不要以欺骗的安慰或神话来告诉儿童,不实的或半真半假的遁词只会让他们无法分辨事实;更不要搪塞说:“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了,现在不要问也不必问。”
(4)让儿童一起接受或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悼或追思,使他们从中学****到真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勇气,这也是他们将来能够成熟面对失落感或挫折的力量。
(5)鼓励儿童和别人讨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感受,他们需要机会“说出来”,而不是“被告知”。
(6)尊重儿童的人格,接纳他们的怀疑与质问,因为惟有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了解,他们才能自己去发现死亡问题的谜底。
(7)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儿童对死亡的态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对死亡的情绪反应也不相同,不应以某些必然模式去处理或对待不同幼儿的情绪或反应。
 
 
附录生命教育书目
(一)獾的礼物

  獾死了,但一群好朋友土拨鼠、青蛙、狐狸、兔子等都怀念獾教会了它们一些事情,让它们受益无穷,它们感谢獾送给它们像矿藏一样的礼物,獾活在它们的心中。

*“獾的年纪好老、好老,老到什么事情都知道,而且也老到知道自己就要死了”,
*“獾并不怕死。因为,它晓得,"死亡"只是让它离开它的身体…”
*“獾常常告诉它们,在不久的将来,它会走向长隧道的另外一头,它希望到时候大家不要为它难过,”
*“…它把摇椅搬到炉火前,它静静的摇、静静的摇,最后,便沈沈的睡着了。没想到,它做了一个它从来没有做过的美梦”。
(1) 本书的文字非常清新简洁,但透出的意思却非常丰富、并且很自然地带出了老与死。
(2) 书中自然带出死后是舍去了一个或病或旧的身体变自由了,行动自如,这是很不容易介绍的,但书中很自然的介绍了死后情境,学生读后会对“死亡”及“死后情境”有点概念,但心中是暖暖的。
(3) 獾的遗爱人间,送给朋友“带得走的能力”,也自然散发给学生“服务助人”的理念。
 
(二)精采过一生
   :
  这本书介绍人的生、老、死及死后世界。故事从小孙子问老人家“爷爷奶奶,为什么你们的头秃秃、皮肤皱巴巴的呢?”开始,然后谈到爷爷的成长,小学、大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生孙、退休到去世及死后的去处。(虽然在运用童绘本时,应忠于原着,但研究者还是喜欢在教学中插入一段:即爷爷拿出小孙子出生的照片…,小孙子很惊讶“爷爷!原来我们出生的时候也是头秃秃、皮肤皱巴巴的”)。

*“我们慢慢的老了,皮肤也越来越皱。
我们装了假牙!爷爷的头秃。记性越来越差!身体也开始缩小……
不过,我们仍然喜欢做一些刺激的事。
……有一天,我们也会和其他人一样死翘翘。”
  (1) 本书美籍作者所撰的死后世界与佛教所谈***颇相似,亦可协助孩子知道生命是一阶段一阶段的。
(2) 在书中从头到尾透过图像,非常非常自然地含藏着人从婴儿到老年几乎都在危机中穿过,值得我们省思及关照。
(3) 译者黄迺毓的导读中提及“……许多人都害怕变老,害怕必须面对孤单、寂寞、衰退、病痛,甚至死亡。……幸亏在身体老化的同时,智力和心灵却可能日渐成熟。如果人们将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当作学****良机,日子就会过得很精采,就像故事中的爷爷奶奶,虽然老得皱巴巴,却一点儿也不怕死……,书中的爷爷奶奶,他们享受每一阶段的人生乐趣,即使他们己经老迈,却依旧调皮、耍宝,他们的一生是实实在在的活过了,如今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三)一片叶子落下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