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别议丁玲.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别议丁玲.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1/8/6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别议丁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别议丁玲
别议丁玲
李仁和

实事求是说,五四运动以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迄今为止的一个黄金时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中国现代文学青春勃发的时代。在那二三十年间,别说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郁达夫、沈从文等大家了,就是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等女作家的文学成就也足以永载文学史册。
在这几位女作家中,除冰心一生可算平稳外,其他几位都遭遇坎坷,令人嘘唏。因一个偶然的机遇,笔者见到了其中之一的丁玲,本文就专门谈谈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安福县西乡黑胡子冲村,原姓名为“蒋伟”,字冰之。1918年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预科,次年转入长沙周南女中,后入岳云中学。其间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于1922年初赴上海入陈独秀创办的平民女校学习。18岁的蒋伟在新思潮影响下,产生了激进的反封建意识。当时的知识青年追随时尚要废姓,她就废“蒋”姓而仅以字“冰之”自称。但“冰之”颇不顺口,她就以笔画简单的“丁”字为姓,全称“丁冰之”。 1923年,经瞿秋白介绍,丁玲进入中共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次年,转赴北京,曾在北大旁听文学课。1925年,她又想当演员,需要一个艺名,便和朋友闭目在字典上各摸一字为名。她摸到了“玲”字,此后便以“丁玲”为姓名。
1925年,在青年作家、共产党人胡也频的热烈追求下,丁玲与胡结为夫妇。1927年冬,她又结识了“湖畔诗人”冯雪峰。后来她回忆说:“在我的许多朋友中,我认为这个人特别有文学天才,在我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当时,激烈主张个性解放的丁玲竟提出要和胡、冯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后来真的就在西湖边共同居住了一段日子。结果,首先是胡也频坚持不住,后来冯雪峰主动黯然离开,丁玲和胡也频依旧一起生活。
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通过身患肺病的莎菲写日记的方式,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四退潮期叛逆苦闷的知识女青年莎菲追求光明而无出路,乃至形成自恋、颓唐和病态反抗的心理活动,典型地刻画出了在当时知识青年中流行的“时代病”。该作受到了鲁迅、茅盾等的好评,丁玲成了文坛瞩目的新星。
1930年,丁玲参加左联,随即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的枪声击碎了丁玲最初的爱情,胡也频牺牲。此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采访丁玲,需要一个翻译,这个翻译是中共党员冯达。冯达当时对她的关怀“像细雨一样”令丁玲无法拒绝,他们遂于1931年的11月开始在一起生活。随即,丁玲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她的《水》、《母亲》等长篇小说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
1933年5月14日,冯达离家时告丁玲:“12点钟要是我不回来你就赶紧离开”,结果冯达出门不久就被特务逮捕,并将特务领回家中,丁玲因此而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拘禁。1934年9月,丁玲离开冯达,此后再未与之见面。
其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营救“著名女作家丁玲”。在监禁期间,丁玲坚决拒绝为国民党当局做事并多方设法出逃。1936年夏,她终于在友人帮助下,摆脱了国民党当局的拘禁,几经周折,于同年11月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
因丁玲是从国统区投奔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中共中央宣传部设宴欢迎她,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出席。席间,毛泽东问:“丁玲啊,你打算干什么啊?”丁玲答“当红军。”。毛泽东说:“那好,你想当红军,那就与杨尚昆同志一起到前方总政治部去吧!”当丁玲到了前线后.毛泽东特为她填了一首《》,并当即用军用电报发给她。该词曰: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随后,毛泽东任命她为中央红军警卫团(相当于后来的8341部队)政治处副主任,从前线返回延安后,丁玲又历任延安“中)、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相当于后来的总政歌舞团团长)等职。足见丁玲当时是何等受重用。
1937年2月,延安文艺界为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大型文艺晚会,饰演高尔基《母亲》中巴威尔一角的小伙子陈明引起了丁玲的注意,因为她从陈明身上看到了胡也频的影子。后来,两人相恋了。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声中正式结婚。
但丁玲在国统区养成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很难适应解放区对文学的要求。由于她写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及《三八节有感》等批评根据地封建遗风的作品,在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但丁玲与同时受到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