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
一、说教材
《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者苏轼,他是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
1702年苏轼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首豪放词作,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的狂举,下阕展示了他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豪情。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二、说目标
(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词人生平,了解词的基本知识,熟练朗诵课文。
(2)掌握三个典故的含义。
(3)感知苏东坡的狂举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三个典故的含义。
3、体会作者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三)教学难点:
1、掌握三个典故的含义。
2、体会作者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三、说教法:(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地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熏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俗话也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首词运用典故,含蓄蕴藉,含而不露,教学时创设学习氛围,作好朗读指导,以声表情,以情表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狂”与“豪”,而且还能久读成诵。
2、读写结合: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相互促进。
四、说学法:(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至关重要)
1、古诗诗句的理解方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语序,补省略等。
2、读、品、悟、议、辩、入:
“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品”:品读,通过反复吟诵,弄懂字词句段的含义。这中间的过程,包括悟、议、辩。在反复的诵读,思考,议论和表述中感悟字词句段的精髓和神韵,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及突出主旨的写作技巧,使学生既领悟了文本所要凸显的价值,感受了语言的艺术技巧之美,又提高了学习能力。“入”:让学生通过换位体验来走进文本,和文本零距离接触。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通过学生回顾以前学过苏轼的那些作品,简单介绍苏轼,介绍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词人的回忆,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能更容易理解作品。)
(二)朗读。
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抽读,听读,一起朗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达到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理解词意的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上感知文意。)
(三)师生共同深入赏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诵读、感知会很快得出“狂”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1、总结上阕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