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蒙古族有 5,813,947 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有 3,995,349 人;具体的数字都显示在 PPT 上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门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 在青海省主要聚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在甘肃省主要分布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在河北省主要聚居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在黑龙江主要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在吉林省主要聚居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在辽宁省主要居住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河南、贵州、四川、北京、云南、广东、湖南、安徽、江苏、天津、湖北等地。共一个自治区、三个自治州、八个自治县。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学术界对于蒙古族族源的研究与探讨从十三世纪起,欧亚各国的一些文人、学者开始研究蒙古族的族源。伊朗( 1935 年之前成为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伊利汗国的宰相,奉合赞汗及他的弟弟合儿班答之命主持编纂,历时十年完成) 御修钦定的《史集》、伊赛· 阿勒· 阿昔尔的《编年史》、我国明朝宋镰等撰修的《元史》等是最早涉及蒙古族族源问题的著述, 他们出于本阶级本民族的意识整理研究口头传说和原始资料,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观点. 如《史集》详细地研究了十三世纪以前蒙古各部的起源和分枝情况,并把他们归为突厥系,这与汉籍记载是不同的。到了近代,国外研究蒙古族族源著述较多的国家主要是俄国。十九世纪中叶,随着世界资本主义殖民政策向东方扩张,沙俄不断派出传教士、旅行家到蒙古地区搜集历史、地理资料为其侵略政策服务。在学术领域内出现了“蒙古学”的专门学科,其中族源问题是当时蒙古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被称为俄国蒙古学、东方学奠基人的尼基塔· 雅科夫列维奇· 比丘林(雅琴夫·悴丘林尼基塔· 雅科夫列维奇· 比丘林, 俄国中国学和东方学奠基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九届传教士团领班, 修士大司祭, 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比丘林 1777 年8月 29 日出生于喀山省, 1799 年毕业于喀山神学院, 以修道士留校任教法语, 取法号亚金甫, 兼任喀山涅夫斯基修道院修士司祭。)以俄载北方少数民族的汉籍资料,翻译出版了((古代中亚各族史料汇辑》。他认为“匈奴是蒙古人的古时族名”,这种蒙古族族源匈奴说,在当时俄国学术界流传很广, 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较早研究蒙古学的白鸟库吉也持匈奴说。 1889 年,俄国人 . 雅德林采夫(1842 ~1894) 等于蒙古高原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湖畔发现《厥特勤碑》(图1)《毗伽可汗碑》(图2)。碑文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公元六至八世纪时,,突厥碑文资料便成了学术界部分学者持蒙古族族源突厥说的重要依据。蒙古族起源于匈奴突厥的观点,一时控制了蒙古族族源研究的学术领域。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苏联和蒙古的学者共同挖掘和整理了诺颜乌拉地区的匈奴贵族墓葬,许多学者从考古资料上进一步论证了蒙古与匈奴在文化源渊上的继承关系。蒙古族源匈奴说,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学术界影响很大,策·道尔吉、纳·热西扎木苏等均持此说.( 匈奴墓葬考古最著名的是俄罗斯人在蒙古国诺颜乌拉发掘的大型匈奴贵族墓地。 1924-1925 年间俄国考古学家科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