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阅读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回答后面的问题。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产,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却依然流露出矛盾和痛苦,这是为什么? 答案: .隐居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恼,并未真正淡忘世事。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从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矛盾不安的心情。 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⑴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⑵“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⑴. 第一首表达了光阴流逝、对自己生命已感到有限, 而事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的忧患。第二首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寂寞孤独之情。⑵.第一首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 孤独寂寞, 皆意在言外。风格澹荡而深沉。第二首诗人上场时, 背景是花间, 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 化成了三个人, 举杯共酌, 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风格飘逸而豪放。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归田园居( 其三)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移居(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①时时来,抗言谈在昔②。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注]①邻曲:邻居,即诗中所谓“素心人”。②在昔:往昔,古人古事。①.最能揭示这两首诗主旨的分别是哪两句? 为什么? 答: ②.两首诗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句子? 说说你的理由。答: 答案:①. 最能揭示两诗主旨的诗句是:“但使愿无违”(《归田园居》);“闻多素心人”(《移居》)。就《归田园居》而言, 参加田园劳动, 表达对劳动的热爱, 作者把这些归结为一个“愿”字,即隐居躬耕的心愿。就《移居》而言,诗人之所以要“移居”,并不在于选择地脉(“非为卜其宅”) ,而是要选择人气(“素心人’) 。选择那些心地纯朴的人作邻居, 可以和他们“抗言谈在昔”,可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②. 《归用田居》中最能激发人情趣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刻画了一个早起晚归、辛勤耕作并以此为乐的人物形象。《移居》中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颇富哲理,它启示我们要勤于探讨、善于探讨生活中的种种事理。 4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