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家乘谱牒及其体例.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家乘谱牒及其体例.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8/7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乘谱牒及其体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家乘谱牒及其体例
家乘谱牒及其体例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名叫《晋乘》,后来“乘”就成为记载的通称,于是史书也可称为“史乘”。
所谓“家乘”就是古人记载姓氏家族历史的专书,“谱牒”是古人记述姓氏家族世系的书籍。总之“家乘谱牒”就是姓氏的史书。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家谱、世谱,即用来记载父亲家族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典藉,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
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着该家族直至宗族的发展、生息、迁徙、繁衍、荣衰、升沉的全过程,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通史。由于各个家族特征不同,反映在家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乘谱牒的形制也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厚重,于是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谱牒研究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家乘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谱牒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由于姓氏和郡望受到特别重视,“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谱牒之学也异常兴盛,并有《十八州百—十六郡谱》、《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姓氏簿状》流传于世。至唐代又有《贞观氏族志》、《姓氏录》。《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姓氏系录》等姓氏或谱牒综合性著作编撰***。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确立,朝廷选官特重门弟,官府还为此专设谱局,主持修定百家谱,用以确定、鉴别士人的出身贵贱,于是天下修谱之风大盛。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
由此可知,从魏晋到隋唐各代,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方和民间都十分重视修谱,唐宋之间,朝廷开科取士,门阀制度逐渐崩溃、家谱的作用下降,致使许多古谱散佚,但官家修谱之风,渐为广泛的民间修谱风气所代替。
这是因为中国向来都有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思想。所谓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谱所以明由来,以便数典不忘祖。
据有关文献记载,宋元明清各代,中国民间各家各族无不大修家谱,甚至一修再复,至多次重修和续修,有总谱,分房谱,始修、续修、三修、四修……等多种版本面世,以至民间也有“三世不修谱,君子谓之不孝”的说法。
故许多硕学名儒也纷纷加入到修谱的行列中来,也更使修谱活动成为宗族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直至近代时期的民国年间,这种风气仍然盛行不衰。
甚至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近年,由于受盛世修志之风的影响,也随着海外华人和港台人士归乡寻根热的出现和持续,修谱之风在不少地区重新出现,并修撰出了不少带有新时代内容的家乘谱牒。
在中国封建时代,许多姓氏家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家族特有的生活****俗和文化传统。他们制定有本宗族的族规家法或家训,用以约束族人、激励后代,并产生了诸如崇文尚武,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清白传家等等家族风范。
各家族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