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格林柯尔 科龙 财务舞弊案件.doc

格式:doc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格林柯尔 科龙 财务舞弊案件.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格林柯尔 科龙 财务舞弊案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一、格林柯尔案例简介(一) 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格林柯尔从 2005 年8月1 日起停牌,于 2007 年5月18 日退市, 顾雏军资产从此灰飞烟灭。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 就已经瞄准了科龙。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 亿元资金, 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打造好了顺德格林柯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从此开始。 2001 年 10月 31日, 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 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 顾雏军的私人公司) 订立买卖协议, 后者将以 亿元的总代价获得科龙电器 %的股权。一个月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顾雏军等 8 人被正式委任成为董事。新一届的董事会中共 9 名董事, 其中 5 名执行董事全部来自于格林柯尔。中国最优秀的家电生产巨头科龙电器已经在顾雏军的掌控之中了, 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 亿元, 20 %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2002 年4 月仃日,科龙电器公告: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 亿股科龙电器股票( 占已发行股本的 %) 的总代价减至 亿元人民币。在顾雏军率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电器几个月后,出台巨亏 15 亿元的 2001 年报, 使掌控科龙的代价顺势降了 亿元。 2005 年4月 26 日科龙电器公告预亏 4,000 万元( 按国际会计师准则) ,并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华意压缩机连年亏损,需将相关 7,100 万元商誉撇除; 二是 4,700 万元存货拨备。 2004 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的赢利已达 2 亿元,投资机构纷纷做出乐观的预计。后来突然曝出亏损令国内外舆论哗然, 连科龙的大股东格林柯尔及顾雏军本人都被置于难堪的焦点。 2005 年4月 29 日, 科龙电器公布 2004 年年报: 亏损 6,000 多万元, 这与上一年盈利 2 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5 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 科龙危机爆发, 国内投资者眼看着科龙股票从 25 元掉到了 1 元多。据有关资料指出,科龙电器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或怀疑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有关的公司之间进行的不正常现金流出总额约为 40. 71 亿元,不正常现金流入总额约为 亿元,至少给科龙带来 亿元的损失。顾雏军本人遭遇四面楚歌,于同年 7 月底被捕。(二) 顾雏军创造的格林柯尔“神话”顾雏军 1959 年生于江苏泰县, 1981 于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 1984 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5 ~ 1988 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1988 年9 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 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 1995 年 12月, 回国发展, 投资 5,000 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 年7月, 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 4 家工程公司为主体, 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发行 亿股, 筹集资金 亿港元。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 亿元, 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 其总身价应当在 20 亿元以上。从 1989 年只身赴海外到 1995 年回国创业, 再到 2000 年成功上市, 顾雏军 11 年挣了 20 多个亿。从格林柯尔科技的公开的财务报表看出, 1998 年该公司收入仅 11 万元, 利润为负 800 万元,而 2000 年年报统计的收入则达到 亿元, 3 年里增长了 3300 倍。这个数字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媒体质疑。格林柯尔科技招股书中关于收费模式的计算公式是, 客户系统的动力乘以当地电费, 乘以估计每月运作小时, 乘以收取费用的月数再乘以 10%。从财务上看来, 这是一个格林柯尔和顾客双赢的收费模式, 格林柯尔在这里面的利润是很惊人的,而客户并没有损失什么,反而节省了更多的电费。再就是是格林柯尔制冷剂的采购、消耗及库存情况。根据年报披露, 1998-2002 年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从天津格林柯尔购进制冷剂价值共计 亿元, 2002 年以后再没有购进。 2004 年底库存货值仍达 亿元。购进的制冷剂只有两种用途: 分销及用于替换工程。理论上说下面的等式应当成立: 本期用于替换工程的量= 期初存货量一期末存货量+本年购入量一本期分销量用这个公式推出 2001 、 2003 、 2004 年3 个年度替换工程消耗的制冷剂金额刚好等于当年替换工程收入的 %, 没有人会相信这是巧合! 格林柯尔一直宣称制冷剂替换工程收费是根据客户用电数据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