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BET法测定固体颗粒的比表面和孔结构.pdf

格式:pdf   大小:1,17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BET法测定固体颗粒的比表面和孔结构.pdf

上传人:lu2yuwb 2021/8/8 文件大小:1.1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BET法测定固体颗粒的比表面和孔结构.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BET 法测定固体颗粒的比表面和孔结构
BET(Brunauer-Emmett-Teller 布龙瑙尔-埃梅特-特勒)法是基于多层物理吸附
的 BET 公式而得名的,被公认为是测定多孔固体尤其是催化剂比表面和孔结构的
标准方法。利用 BET 公式测定比表面和孔结构的仪器叫做物理吸附仪。
(1) 固体颗粒模型
一般认为,若干原子、分子或离子可组成晶粒,晶粒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按一定规则排的一次聚集体,实际上是纳米级单晶。若干晶粒以随即取向,相互
团聚,可组成颗粒。颗粒是晶粒的二次聚集体。颗粒尺寸大小随半径的分布叫粒
度分布。若干颗粒可组成粉末、球状、条状催化剂。晶粒和晶粒之间形成的孔称
为细孔,其孔半径小于 10nm;颗粒与颗粒之间形成的孔为粗孔,其孔半径大于
100nm;粗孔与细孔之间为过渡孔,孔半径在 10~100nm 之间。
(2) 比表面与孔结构的概念
比表面定义为单位质量或体积固体的表面积,它们的单位通常用 m2·g -1 或 m-1
表示。比表面分为几何比表面和真实比表面。对于半径为 r 的球体,几何比表面
为 4πr2;真实比表面包含了颗粒内部孔的表面积。对于多相催化剂的内表面主要
分布在晶粒堆集的孔隙及晶内通道。相比之下,对于多孔固体颗粒,其外表面(几
何表面)对于其总表面积的贡献微乎其微。
孔结构指孔的大小,形状,孔容积及孔隙分布。孔隙分布指孔容积随孔径的
变化。在多相催化中,反应在催化剂颗粒的内外表面上,而且主要在内表面上进
行。反应物分子从本体通过外表面扩散进入孔中,并在内表面上发生反应转化为
产物,产物再通过孔道扩散到外表面,并最终进入本体。在这里传质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且反应过程中的扩散传质又直接取决于孔隙结构,因此比表面和孔结
构是固体催化剂重要的和基本的参数。
(3) 孔大小的分类
按照 IUPAC 的定义,划分孔大小的尺寸为:微孔(micropore,r<2nm);中孔(也
称介孔)(mesopore, 2nm< r<50nm);大孔(macropore,r>50nm)。
但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在一些书上的划分标准为:微孔(r<);中孔
(< r<100nm);大孔(r>100nm)。
根据孔径范围的不同,孔分布测定可选用不同的方法。用压***法可以测定大
孔孔径分布和孔径 4nm 以上中孔孔径分布;用气体吸附法测定孔径为 ~
到 20~30nm 的中孔孔径分布。所采用气体的不同,测定的范围也不同。采用
BET 法,用 N2 作吸附质,可以测定各种不同大小范围的孔径分布。
4 五种吸附等温线
用 BET 法测定固体颗粒的比表面和孔结构,实际上就是测定给定温度下的吸
附、脱附等温线。从吸附等温线可以判断孔的大小和相互作用力。
文献中曾报道过许多不同的气体吸附等温线,但绝大多数可归纳到
Brunauer,Deming,Deming 和 Teller(简称 BDDT)的五类等温线中。在五类等温线
中纵坐标是吸附量,用被吸附气体的体积 Va 表示,横坐标为比压 p/ps(ps 代表在
该温度下被吸附物质的饱和蒸气压,p 是吸附平衡时的压力)。解释这五类等温线,
需要用到单层吸附、多层吸附和毛细孔凝聚等基本概念。这五类吸附等温线用Ⅰ、
Ⅱ、Ⅲ、Ⅳ、Ⅴ表示。

图 1. 五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
第一类吸附等温线,吸附量 Va 在 p/ps 很低时迅速上升,继续增加压力时
上升缓慢,最后达到吸附极限。通常将极限吸附量当作是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第一类吸附等温线称为 Langmuir 型,可用单分子层吸附来解释。但是需要指出
的是,除了单分子吸附表现为第一种类型外,当吸附剂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