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温州鼓词.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温州鼓词.doc

上传人:df158687 2016/6/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温州鼓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温州鼓词作者:陈小萍丛书主编: 杨建新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8 年1月温州鼓词有唱有说, 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 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唱大词时, 用一鼓一拍, 擂大鼓, 敲大锣, 曲调高亢、粗犷, 比较原始。唱韵很讲究, 押韵自然, 音节和谐, 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长处。尤其表演上颇具特色, 在单档表演时, 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 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瑞安鼓词又名温州鼓词, 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 唱词" 。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 瞽词"或"盲词" 。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温州地区的说唱艺术,于 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州鼓词有着鲜明的瓯越特色, 其伴奏乐器——牛筋琴更是独具特色。图文并茂, 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该书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温州鼓词》细细梳理了温州鼓词的起源传承历史、乡音俚语代表的瓯越特色、优秀传承人物及优秀曲目,是对温州鼓词相关知识的系统描述。总序前言序言追根溯源史话温州鼓词乡音俚语彰显瓯越特色情寄传统饱含深厚底蕴艺海钩沉点评传承人物品茗赏篇汇编古今曲目喜忧参半把话传承保护温州鼓词大事记温州鼓词音韵汇编参考文献后记历史渊源瑞安鼓词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 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 一说始于南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温州鼓词发源于“鼓词之乡”——温州瑞安, 故亦称瑞安鼓词, 俗称“唱词”、“门头敲”。它是流传在温州地区属大鼓类的民间说唱艺术, 是华东和浙江省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素有“浙北评弹, 浙南鼓词”的美誉, 是温州及浙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一、温州鼓词产生的背景和渊源金兵入侵, 宋室南迁。随之而来的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 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陆游的《小舟游近村, 舍舟步归》:“夕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就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村演唱鼓词的盛况。陆游所指, 相当部分人认为, 它是北方南下的鼓词, 这就为北方曲艺南下找到了依据。瑞安地处浙南,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又邻近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温州。宋室南迁后, 因温州使成了南宋王朝的大后方, 因而, 与外地交往也更为密切频繁, 这为鼓词形式的进入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作为浙南地区最大的曲种瑞安鼓词产生和发展在此时,是有很大可能性的。鼓词最早见到文字的,乃是清代赵钧的《过来语》。赵钧(1757) ,世为学究,颇多著述。他从嘉庆丁卯年(1806) 始撰《过来语》,其中说: “嘉庆、道光年间, 有白门松最善唱词, 到处皆悬灯结彩, 倾动一时。”从书名《过来语》以及书中所载内容来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一、 1806 年前已有鼓词流传;二、白门松是“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可见当时还有中下等水平的艺人, 证明当时“唱词”比较流行, 鼓词艺术已见成熟。任何一个艺术门类, 从它形成到成熟, 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戏曲从形成到发展就经历了几百年。当然, 瑞安鼓词并非戏曲, 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