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

格式:docx   大小:7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1/8/12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风偏瘫患者应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和ADL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和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结论:中风偏瘫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康复;中风;偏瘫;疗效
中风患者经过急救治疗,大多数也遗留偏瘫或失语的后遗症。这部分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以减少运动功能的丧失[1]。应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性19例,年龄分布 53~76岁,平均(±)岁,病程1~20 天,平均(±)天;左侧偏瘫为30例,右侧偏瘫15例。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性20例,年龄分布55~77岁,平均(±)岁,~21天,平 均(±)天;左侧偏瘫29例,右侧偏瘫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保持肢体处于正确、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挛缩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可用软垫或棉垫支持患侧的头、肩、臂、髋部,使患肢处于外旋、外展位,侧卧位时应注意,患肩、髋压在身体下面要经常变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防止压疮(褥疮)的发生。给予患肢感觉刺激,采用按摩、推拿、搓、掖、摇等手法,刺激关节运动,协助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活动。主动锻炼和被动活动相结合,全身和局部活动相结合,床上活动和离床活动相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拉绳、提物等活动,逐渐适应坐、立等体位改变,然后借行杠、拐杖、手杖起立,直至独立行走[2]。
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 采用以对照组康复治疗为基础 给予针灸治疗。针刺主穴取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风病多犯阳经
,故本方以阳经腧穴为主。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则机体功能逐渐恢复。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经的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半身不遂还可取患侧的井穴,刺出血,取接续经气之意;上肢还可轮取肩髅、臂膘、后溪、八邪等穴;下肢轮取风市、阴市、悬钟、八风等穴。病程日久,上肢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可配腰阳关、白环俞等。如病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配取曲泽,腕部配取大陵,膝部配取曲泉,踝部配取太溪,乃阳病取阴之意。如言语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3]。
疗效观察 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至Ⅲ~Ⅳ级,生活基本自理;有效:相关偏瘫症状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