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
第一章、建筑工程技术
第一节、建筑结构与构造(P1-41)
1、 "曲制裂缝的三个等级?
构件不出现拉应力、构件虽有拉应力,但不超过碗的抗拉强度、 允许出现裂缝,但裂缝宽度不超过允许值。
2、 壮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有哪些?
1、设置钢轻构造柱(提延)2、设置钢轻圈梁(整体性)
3、加强墙体连接4、加强楼梯间整体性。
3、 喩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有哪些? | (角短顶柱)
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强节点、强锚固,避免短柱、加强角柱,框架沿高度不宜突变, 避免出现薄弱层,控制最小配筋率,限制配筋最小直径等原则,构造上采取受力钢筋锚固适当加长, 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
4、 豪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强度的主要因素議
殓强度、保护层厚度、钢筋净距
5、 』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承载能力的保证措施
1•限制梁的截面最小尺寸,其中包含混凝土强度等级因素
2•适当配置箍筋,并满足规范的构造要求
,可适当配置弯起钢筋,并满足规范的构造要求
P26影响磁砌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
(砂浆强度及厚度)、(砖的强度)、(砌筑质量) 第三项具体指(饱满度、砌筑时砖的含水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 P29圈梁作用:
(抵抗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内产生拉应力)、(增加房屋整体性)、(防止振动产生的利影 响)。
圈梁连续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封闭形状
圈梁的宽度与墙厚相同,墙厚h$240,宽度不小于(迎),圈梁高度不小于(120 mm)
8、 壮砌体结构中影响高厚比的主要因素?
砂浆强度、构件类型、砌体种类、支承约束条件、截面形式、墙体开洞、承重和非承重
9、 ◎^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原材料的因素:水泥强度与水灰比,骨料的种类、质量和数量,外加剂和掺和料 生产工艺方面的因素:搅拌与振捣,养护的温度和湿度,龄期
第二节、常用工程材料(P42-92)
「\影响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主要因素:4点
(单位体积用水量、砂率、组成材料性质、时间和温度)最重要因素是(单位体积用水量) 砂率:(砂占骨料百分率),(单位体积用水量)决定水泥浆的数量和稠度
第三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P93-198)
\、容建筑物变形观测出现哪些情况需增加观测交数或调整变形测量方案?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量速异常
(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超预警
(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塌陷、滑坡
(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建筑出异常
(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不可抗力变形
2、豪土方机械选择的依据?量基础规模,质现鸡工深水运土荊
土方量、基础形式、工程规模、地质、现场和机械设备条件、工期要求、开挖深度、地下水 情况、运距、土方机械的特点
3、嘶土方开挖的原则
(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撑撑挖挖)
4、呎无法验槽的情况5点:
(1) 基槽底面与设计标咼相差太大;
(2) 基槽底面坡度较天—高差悬殊;
(3) 槽底有明显的机械车辙痕迹,槽底土扰动明显;
(4) 槽底有明显的机械开挖、未加人工清除的沟槽、铲齿痕迹;
(5) 现场没有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或基础施工图和结构总说明。
5、"点推迟验槽的情况3点:
(1) 设计所使用承载力和持力层与勘察报告所提供不符;
(2) 场地内有软弱下卧层而设计方未说明相应的原因:
(3) 场地为不均匀场地,勘察方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而设计方未进行处理。
6、伽需轻型动力触探的情形4点:持钱有规定
持力层明显不均匀;
浅部有软弱下卧层;
有浅埋的坑穴、古墓、古井等,直接观察难以发现时; 勘察报告或设计文件规定应进行轻型动力触探时。
7、鳥大体积磴裂缝控制的常用措施丽药
(1)施工前对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确 定混凝土浇筑体的升温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 术措施。
C2)在保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前提下,适当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
C3)控制混凝土制备时所用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及混凝土入模的温度。如降低拌合水温 度(拌合水中加冰屑或用地下水);骨料用水冲洗降温,避免曝晒等。
(4)优先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混凝土,并适当使用缓凝、 减水、微膨胀的外加剂。
C5)及时对混凝土覆盖保温、保湿材料进行养护,并加强测温管理。
(6) 超长大体积混凝土应留置变形缝、后浇带或采取跳仓法施工。
(7) 结合结构配筋,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的构造钢筋。
(8) 采用二次振捣工艺,浇筑面及时进行二次抹压处理,减少表面收缩裂缝。
8、大体积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