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济法概论论文:浅谈“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经济法概论〞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根底课,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以及培养守法公民、实现依法治国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展和完善,新时期对经济类人才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搞好经济法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是教师的职责。因此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缺乏,提出对该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以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经济法概论;教学方式;案例教学
“经济法概论〞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根底课,实践性极强。学生学好经济法,对于标准其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行为、以法律手段维护本单位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这一课程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不断变化的形势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开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从现实角度出发强化该门课程在提升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方面的作用,是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根底薄弱,教学效果欠佳
经济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包括国家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开展而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参与和管理,其内容博大精深。而对“经济法〞课程的安排一般开在电大各专业教学的第二、三学期。在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学这门课程时,由于相关的前期课程开得很少,“法律根底与实务〞、“法学概论〞等又属于公共根底课,往往是大班、几个专业合在一起上课,教学效果较差,加上学生对这些课程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前期根底知识几乎是空白。且“经济法概论〞教学学时又相对较少,有限的课时无法容纳经济法浩瀚的内容,任课教师因学时过少和教学进度的压力,往往采用讲授的方法。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就会觉得这些法律条文、法理枯燥无味、抽象无趣。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材混乱,重点不突出
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的无形助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科学合理的教材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目前其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内容过于繁杂深奥,少那么三四百页,全书有十三四章,多那么五六百页,全书有二十多章,大量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学,更多的是起到了教学参考书的作用;二是内容更新跟不上立法实践的步伐,例如?公司法?、?企业破产法?、?证券法?、?税法?等章节的内容,根本无法适应经济法不断修改、完善的现实。
〔三〕教学手段相对陈旧
经济法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实践性较强。虽然现在教师大多有采用案例分析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授中,教师还是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同时,满足于简单介绍经济法律知识,而未能适当地阐释立法的精神和原那么,帮助和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提高其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或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只能僵化地套用法律规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法律适用的要求。这种传统模式使得学生形成了依赖,而不会更多地创设性地去思考,仅一味被动的接受,达不到实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