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2006-2010 )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我省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
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回顾和形势判断
一、“十五”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八大战略工程、六大支撑体系
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预计 2005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4100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五年年均递增 13%,高于
预期目标,也高于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总收入由 亿元增加到 747 亿元,五年翻了近
两番。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全省上下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重大战
略,取得了积极进展。大力实施“ 1311”、“ 5533”等调产规划,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不断加快。粮
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所增强,特色农业产值比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等明显提高。工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传统优势
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正在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区域经
济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等也发生了可喜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005 年底,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 2320 万千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686 公里,
人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实现了省会到地级市“三小时高速通达”,县际路网改造和乡村通油路工程取得
了突破性进展。长治、运城、大同机场通航。万家寨引黄工程引水到太原。“十五”时期,是我省基础设施投资最
多、成就最大的时期。
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政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农村税费
改革等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与中部及周边其他省份的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与东部和
西部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利用外资水平稳步提高,富士康、松下、日立等世界 500 强企
业落户我省,与德国北威州的战略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在全国
排位明显前移。城市供水率、集中供热率、供气率明显提高,人居条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部
分地区和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有所好转。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继续推进,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较快发展,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公共安全保障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有所增强。社会主义民
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时期的重大成就,是全省人民艰苦奋斗、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结果。同时,国内外能源原材料的旺
盛需求对我省经济增长及财政增收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山西仍然是
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特征依然明显。三次产业中,一产冷、二产热、三产慢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地位不稳,产业化、
市场化、特色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煤炭、
焦炭、电力、冶金四大行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80%以上,多元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大企业、大集团、经济园区和产业集
群发展不足。
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单位 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