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时政翻译中隐喻的译法的论文
时政翻译中隐喻的译法的论文
【摘 要】
时政翻译是一种很重要的应用文体翻译。本文旨在从隐喻的理解和翻译角度入手,对时政翻译中隐喻的几种译法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以便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指导时政文本翻译实践。
【关键词】
时政;隐喻;翻译
一、隐喻的理解隐喻(metaphor)是一种语义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从语义角度看是迅猛的,即在两个语义域之间通过某种抽象图式类比的方法,将一个词从一个语域(始源语义域)应用到另一个语义域(目标语义域)(lakoff and johnson,1980)。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语言学所探讨的隐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已经超出了传统修辞学的范围。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是语言更是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时刻都在运用隐喻,如果不使用隐喻,就不可能流畅连贯地说上三句话(转自詹蓓,201X);如果不使用隐喻,要描写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是难以想象的。现代隐喻理论已明确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知的、一致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而且,语言就其本身而言具有隐喻性(lakoff johnson,1980)。许多习语、诗歌,甚而是篇章都可以被看成隐喻,来满足人们“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看待或认识另一领域”的需求。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和明喻被当作两种并列的辞格。WwW..COM而在现代隐喻学中,明喻则是广义的隐喻的一个种类。明喻一般用like,as 等连接方式,典型形式是:a is like b或a is as ,它的主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典型形式是a is b. 在使用时,明喻的本体与喻体同时出现,喻体也经常出现。喻体的出现省去了读者的思考时间,显得很直白,但同时也缺少了一种朦胧美,因此明喻往往被用于说理性文章,而隐喻则更多地用于文学文体中,让读者费尽心思地去理解,进而获得一种深层次理解所带来地快感。
二、时政翻译中的隐喻纽马克把时政翻译体裁归之为“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中的“官方文告”(authoritive statements),主要包括“领导人的讲话、条例法令、政治法律文件、科学和哲学以及学术方面的权威著作”等:typical authoritive statements are political speeches, documents etc., by ministers or party leaders; statues and legal documents; scientific, philosophical and ‘academic’ works written by acknowledged authorities.(newmark, 1988:39)时政翻译体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文本,
一是关乎国家大政方针的政策文件,
二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公众演说等。西方时政文体的主要形式是公众演说,包括竞选演说、就职演说、会议发言等内容。公众演说历来在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