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北匈奴西迁线路小考
匈奴是我·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由此看来,匈奴族祖先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在匈奴兴起之前大漠南北先后出现过被称为山戎、猃狁、荤粥的各族。上述诸族经过长期的分、合、聚、散、斗争的过程,于公元前4世纪崭露头角,至公元前3世纪初,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也就是匈奴。匈奴人在大漠南北活跃了大约三百年,最后于公元一世纪初分裂为南北二部。其中南匈奴南下附汉,又在中原地区继续存在了约两百年,北匈奴则在汉王朝与南匈奴等族的联合攻击下,被迫向西迁徙。
北匈奴于公元91年退出漠北的历史舞台,此后的两百年间他们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直至西方史料记载匈奴人于公元374年出现在东欧东哥特人边境上。大多数匈奴史研究者已确认这前后两部分匈奴人的活动是同一历史运动过程的首尾部分。这里也比较认同此种观点,故不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鉴于对于这期间内两百多年的历史中西方史籍都非常简略,甚至存在着许多空白,因此史学界对于这段匈奴西迁过程的历史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目前尚无一完整的定论。在此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粗浅的对匈奴人西迁的路线进行一些考释。
史学界一般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悦般时期、康居时期、粟特时期和阿兰时期。相比较其他三个时期,悦般时期存在着最多的争议。这一时期为“约公元前91年至160年”,这一段历史相当于东汉时期。可“悦般”二字最早见诸于东汉后来唐代李延寿所撰记录南北朝历史的《北史·西域传》中记载,“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千三百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逾金微山,西走康居,而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而汉代修的史书《汉书》、《后汉书》等汉代详细记载有地域名称的史籍中,却都没有提到过“悦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东汉时又是否存在“悦般”时期?
“……(悦般国)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同上文同样出自《北史·西域传》的史料前后比照,可以看到“悦般”由“羸弱不能去者”变成“众可二十余万”,这样的表述方法,可以推测悦般应该是一个政权名称。加上之前提到的汉朝的史书地名所录中并没有关于“悦般”的记载,加深此种推测。所以,“悦般”是南北朝时期对于汉代匈奴西迁后建立的政权的称呼。
“龟兹,北与乌孙接……乌孙,南与城郭诸国相接……城郭诸国,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从汉代的史料看,在汉代和龟兹隔天山南北相望的是乌孙。“悦般……其国南界有大山,山傍石皆燋鎔,流地数十里乃凝坚,人取以为药,即石流黄也。龟兹……西北大山中育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佛溯,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穷人服之,皆愈。”关于南北朝时期的史书记载,同龟兹隔天山南北相望的是悦般。也就是说,乌孙和悦般政权所指代的位置先后在同一地区,汉代匈奴首先经过的地方当时属于乌孙,对比匈奴西迁另三个时期都是以地名命名,所以东汉时匈奴西迁的过程并不应该称作“悦般”时期。这也与《后汉书》的部分记载相吻合,“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地区,塞北地空,余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