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医-胡希恕解惑温病.docx

格式:docx   大小:7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胡希恕解惑温病.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1/8/19 文件大小:7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胡希恕解惑温病.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胡希恕解惑温病
 
   
 
 
 
 
 
 
 
     
 
 
 
 
 
  每当传染病如流感、SARS、H1N1、新冠状病毒肺炎等流行,中医界即有温病、伤寒之争。溯源经典,学****胡希恕先生对温病的相关论述,并通过临床体悟似有所获,小记如下。
《伤寒论》中的温病
  《汉书·艺文志》有“经方者……医经者”的记载,明确中医自古即有两大理论体系。
  第一次听经方家胡希恕教授讲温病,是1966年冬,当讲到《伤寒论》第6条时,说道:“这个病,也是头项强痛,也是脉浮,很像太阳病,但是主要症状是渴,是一个里热证的表现。……上文‘名为中风’‘名曰伤寒’,这条‘为温病’,是相对于太阳病而言的,而不是太阳病证,是另一种病,即是温病,就不能根据太阳病的方法来治疗了,就不能发汗了,里热是忌发汗的。若误认为是太阳病而发汗,最伤人津液,此时越发汗则越热,如同烧水,本来壶在炉子上就热,如果再一撤这水,就会热得更快。”
  胡希恕强调,温病是里热证,即是阳明病。这是经方家对温病的定义、概念,是根据症状反应,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来认定。不同于医经家以受了热邪、温邪的病因来判定。
  对温病是如此,对伤寒、中风亦是如此。在讲解《伤寒论》前3条时,胡希恕特别强调:中风、伤寒是症状反应证名,而不是病因病名。他批判王叔和、成无己用医经注释,认为“中风是中于风”“伤寒是伤于寒”“温病是伤于热、伤于温”的看法。对比医经(《内经》《难经》)与经方(《伤寒论》)有关伤寒、温病的论述,可看出其概念有根本不同。章太炎也认为:“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
  胡希恕提出经方的温病是症状反应证名,不同于医经的病因病名。这对认识仲景书(王叔和改名为《伤寒论》)理论的实质很有帮助。从中医发展史来看,《伤寒论》本是经方医学代表著作,它是自上古神农时代治疗常见病,包括急性病、慢性病、传染病等的经验总结,治外感亦治内伤,治伤寒亦治温病。
  2009年北京出现H1N1疫情,我们用张仲景之法治疗很多例患者,皆很快治愈,典型病案如下:
  冯某,男,10岁。患H1N1。初诊:2009年9月24日,全班39人,发烧21人,故停课回家休息。中午无明显不适,晚上出现发热,伴咽干,服白加黑一片,大汗出而热不退,昏睡一整天,体温为39~℃,汗出多,口干思饮,不欲食,仅欲食西瓜,晚7点体温
℃,苔白腻,脉弦滑数。
  六经辨证属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白虎加人参苍术汤证。
  处方:生石膏10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苍术10克,人参10克,大米1小撮。
  20点服1煎,1小时后,℃,第二天体温恢复正常,因有咳嗽吐痰,予以半夏厚朴汤加味2日愈。
《温病条辨》之温病
  对《温病条辨》的总体评价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瑭所著,是中医学文献中一部比较系统的温病学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理论的进一步成熟,更为发展和丰富中医学做出了贡献。因此,中医界一些人认为,本书是中医必读书之一,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称为“四部古典医籍”,并作为高等院校必修课程。胡希恕认为,这是不对的。其一,《温病条辨·原病篇》多断章取义,不能自圆其说。如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