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计算机组装维修》之组装计算机教学设计及案例
D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中职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拆机、装机并通过交流、讨论来识别各个部件的名称与简单功能。
2.协作学习法
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的成员互相协作来完成任务。
3.讨论交流学习法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总结组成,在此过程中,各个小组间得到交流。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可供拆装的计算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1)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小组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集思广益则事半功倍,由于这部分要认识的硬件多而杂,各小组的每个成员仔细研究一、两个部件,然后大家综合到一起,就可以组成完整的硬件系统。
(3)互帮互助法
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有差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给基础差的学生讲解,学生之间传递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的更容易接受,这样基础差的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好的学生得到知识的巩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拿出主机实物,问学生“这是什么”?
 
有没有同学打开过主机箱,看看里面是什么呢?
 
那么今天我们就把主机箱打开,来看看计算机内部都是由那些组件组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学生回答异口同声地回答“主机”。
 
回答“有”的同学很少。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趣,使学生整堂课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去探索新知。
二、任务一:拆计算机
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5组,让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同学任组长,安排学生完成拆机、任务。
 
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指导点拨并帮助学生处理不好解决的问题。
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在组长的完成任务。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拆机,通过课本仔细观察讨论,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说出机箱里的一、两个部件名称,并简要说明其功能。
 
 
 
学生按要求依次拿出各个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