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德育课“实践体验”课型教学中有效设计学习活动的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是提高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而德育课“实践体验”课型教学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所谓“实践体验”课型,是指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或专业学习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构建意义和生成情感的一种课堂教学课型。“实践体验”课型通过学习活动,不但有效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提升以及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在“实践体验”课型的教学实践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却面临着各种问题,成为制约“实践体验”课型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笔者结合“实践体验”课型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有效设计学习活动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实践体验”课型教学中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学习活动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这里的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学生相对独立地活动一段时间。“实践体验”课型实施的重点是教师通过设计利于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以更好地达成预设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习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有很多,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参与,也花了很多心思去收集和设计一些学习活动。但有时候一些学习活动却偏离了教学目标,导致活动形式化。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导入环节,设置了“猜歌名”的活动进行热身并导入新课,学生参与很积极,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活力,但转入新课学习后,课堂却一下子“冷”了下来,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因为活动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导致活动与学习脱节造成的。
“实践体验”课型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活动、学生却没参加兴趣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或没能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如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的内容里面,在说明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时,教师往往会采用课本内的一个活动――收集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看看自己的变化发展。让学生从自己的照片里看到自己的变化,感受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这种设计本来对学生直观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要完成收集照片的活动任务,有两个情况是需要考虑的:一是学生完成任务是否有难度,如对于一些家在外地学生,要他们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难度会比较大;二是有些学生不愿意展示自己的照片。但是,教师往往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想法,也没能考虑学生的差别,分层次设计活动,导致活动效果欠佳。
学生喜欢能参与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也很快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学习活动,有的甚至一个环节就有一项活动,一节课让学生不断活动。由于活动过多,组织活动中会浪费一定量的时间,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容易兴奋而导致课堂难以调控,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