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19].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19].docx

上传人:1656741**** 2021/8/20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19].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
  3、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974年,丁肇中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今天,我们通过学****他的一篇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了解常识

丁肇中(1936- )美籍华商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160;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 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背景资料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 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三、预****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zhao) 朱熹(xi) 彷徨( pang huang)
中庸( yong ) 论语(Iun ) 袖手旁观( xiu )
2、解释下面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四、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重要语段可再次播放音频,认真读、听,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五、局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内容
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合作探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