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42].docx

格式:docx   大小:1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42].docx

上传人:1656741**** 2021/8/20 文件大小: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42].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
3、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布置预****br/>(1)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
丁肇中 埋没 彷徨
(2)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查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抽象 袖手旁观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天,“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共同学****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预****br/>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惯。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概括每一段话的意思。(独立完成,用时15分钟;其他同学写时,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号内是关键词)
(1)(因此) 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自然科学。
(2)(就是说 就是 就是)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
(3)(但是 因为 因为)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
(5)(因为 儒家 根源)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6)(所以) 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告诉我们 只能 不能) 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8)(不是 而是 比如)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9)(不是 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由此 因为) 用“基本知识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