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化蝶前蚕蛹的“动力”.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化蝶前蚕蛹的“动力”.docx

上传人:无需盛会 2021/8/21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化蝶前蚕蛹的“动力”.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化蝶前蚕蛹的“动力”
摘要: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我们在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融入音乐形象、自创音乐形式、表演音乐内容”来激活音乐课堂,把音乐的时间和空间、快乐与健康、灵动与创造归还学生。
关键词:融入形象 创新形式 表演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这样描写:在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音乐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音乐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虚设。一语明了,“兴趣”就是动力,就是 “催化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老师要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力争实现“把音乐的时间和空间、快乐与健康、灵动与创造归还学生”。兴趣如同蝴蝶化蝶前蚕蛹的动力作用,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正如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的高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辨识、思维等存在很大的特异性,所以为了体验、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低年级音乐课中进行以下实践:

一、融入音乐形象体验兴趣
新课改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学习内涵,重视关注学生自身学习精神的培养,把教育关系的重心放在孩子而不是知识本身上,因为“只有在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过程的真正的主动者时,他才能获取知识和能力”。这种学习不仅把学习指向外在的知识,也指向自己的内心,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 “明确音乐”,体验兴趣
一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到小学来,他们还不会用正确的方法来歌唱,因为老师往往会说看哪个小朋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为了引起老师的更多的关注,他们往往直着脖子大声喊。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让小朋友看flash动画并提出问题:乌鸦的嗓子为什么哑了?小朋友会注意力很集中的观看动画并思考老师的问题。如“乌鸦很骄傲,以为自己是最好的,故意大声喊叫,卖弄自己的嗓门”;“它总想比别人的声音更大”;“和火堆比谁的本领大,结果被烧得哇哇大叫把嗓子都叫哑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知道说话和唱歌要正确的运用嗓子,轻声不喊叫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还是有修养的表现。
(二) “品质音乐”,体验兴趣
在教学《大白象》这首歌曲时,笔者顺势问学生“狗熊悄悄走来,咔嚓咔嚓,还会给哪个小动物拍照呢?”引导学生唱歌。

学生联系前面的歌词,在讨论、表演中小朋友们知道了要像小猴子、小山羊一样:听到铃声响要进教室、老师讲课要认真听讲、不能开小差、在回答问题时要举手、别人回答问题时要认真仔细听,做个有礼貌的小绅士等等。瞧,每个小朋友的表现是那么的精彩,理由是那么的充分。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他们也学到了如何去解决问题,并知道了以后该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