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Word格式
1
采访校长新闻稿范文
采访校长写一篇200字的新闻消息范文200字
近期,我们的语文课学习了口语交际——学会采访。为了锻炼我们,沈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亲身实践,采访身边人”的要求。我心中不禁萌发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去采访校长!
第二天,我带上本子、笔和录音手机,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轻轻叩开了校长室的门。工作中的唐校长认真而严肃,在得知我的来意后,微笑着接受了我的采访。
我面带微笑地问:“唐校长,您喜欢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吗?”
唐校长笑了笑,并没有直接回答我,反而向我提出了问题:“你认为呢?你们的老师喜欢你们吗?”我脱口而出:“喜欢啊!”“那为什么喜欢呢?”校长又问。我沉吟片刻:“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我们能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的喜爱。有些同学听话乖巧,有些同学学习成绩好,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老师喜欢我们的本性,善良和纯真。”校长满意地笑了:“我们老师喜欢孩子是多方面的。这固然有责任的因素在,使老师应该这么做,不过老师们也是真心的喜欢你们。”
我努力“消化”着这些语句,又问出一个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我校的"酷玩酷乐"社团已十分多样化了,您对社团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校长告诉我,我校“酷玩酷乐”活动开展较好,以社团的形式表现出来。分为学校层面的精品社团,以及由各个班级开展的普通社团两个层面。
Word格式
2
采访校长过程的稿子怎么写?
1:采访的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 2 采访的范围和对象 3 采访方式 4 采访步骤 5 提问提纲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 -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
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
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
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
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
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
Word格式
4
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
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
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
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
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
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Word格式
5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
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