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1 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21天法则,是通过 21天的正确重复练习,养成一个好习惯的一种方法. 据研究,大脑构筑一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 2l天时间。所以,人的行为暗示, 经2l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而 90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l一7天,这个阶段你必须不时提醒自己注意改变,并刻意要求自己。因为你一不留意,你的坏情绪、坏毛病就会浮出水面,让你又回到从前。你在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许会感到很不自然、很不舒服,然而,这种“不自然、不舒服”是正常的。第二阶段:7—2l天,经过一周的刻意要求,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 但你不可大意,一不留神,你的坏情绪、坏毛病还会再来破坏你,让你回到从前。所以,你还要刻意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第三阶段:2l一90天,这一阶段是习惯的稳定期,它会使新习惯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你已经不必刻意要求自己,它已经像你抬手看表一样的自然了。如果你使用此法失败了,如果你听过了却没有切实改变,请你别气馁!切记, 潜意识只有在习惯成自然之后,才能任你随意驱使,你可能还没有了解持续的力量,你要有耐心,务必坚韧不拔。但是,很多的坏习惯,由于你以前不止 90或100 次的暗示甚至更多的是亲自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你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但方法很简单,就是你重做一次。如果你对自己的坏习惯“呵护有加”不愿去改变的话,那么,请你问自己是想要消极无聊的苦熬岁月,还是要精力充沛、生龙活虎的充实生活? 21 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杜钢辉作为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 自建校以来, 我们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一总体目标,按照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坚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育人目标,以“养成教育”为抓手, 着力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幸福打好基础。我校的养成教育是历任校长薪火相传的结晶,是全体教师辛勤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作为他们的代表,与大家进行交流。《教育时报》曾刊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1988 年,当 75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有记者问获奖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幼儿园。”他解释说:“幼儿园教会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东西要放整齐, 吃饭前要洗手, 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 我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回答:对人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习惯对于人的作用这么重要, 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做人、生活、学习的习惯呢?美国的医学专家马尔茨博士给出了答案。马尔茨博士在大量的截肢手术后发现, 截肢患者手术后的头 21 天中, 还能“感觉到”身体失去部分的存在。而 21 天后, 他们就不再无意识地要去“使用”它了,已经习惯了截肢后的状态。后来经过研究者的大量事例验证, 绝大多数人可以用 21 天的时间打破或养成一种习惯。虽然这个过程可能经过了充满信心的开始期、让人精疲力竭的坚持期、难熬的过渡期,但最终会形成自觉的行动。行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21 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90 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就是说,同一个动作或同一个想法重复 21天, 或者重复 21次, 就会变成习惯性的行为和想法。也就是说, 21 天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 我们根据 21 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规律,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分三周进行培养训练。第一周: 确立规范, 强化训练。学校给师生发放各种行为习惯的准则, 并组织好培训学习, 示范引导。师生对照准则, 自查自改, 强化训练。第二周:督促纠正,坚持训练。我们坚持领导班子每天执勤制度,按照准则, 认真督促检查, 促使师生坚持训练。同时, 我们发动“学生养成教育监督岗”利用课间进行巡查,对于违反准则的,给予提醒, 劝其立即纠正。第三周:验收评比,巩固训练。继续发挥“学生养成教育监督岗”的作用,严格检查,发动学生互查互纠。学校还组织专项“习惯养成”验收活动,推广典型,激励带动,促使师生巩固训练。为了使初步形成的习惯持久化、稳固化, 学校开展了“十星班级达标”活动、“每周一星十佳少年”评选活动、“文明宿舍”评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养成教育每天有目标、每周有收获、每月有成就; 通过“训练+ 激励= 好习惯”的模式,在师生中间形成颁星、保星、争星的好局面,有力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形成。在养成教育方面,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在教学生做人方面, 我校坚持德育为首, 围绕“知荣辱明礼仪、知感恩懂孝道、知历史爱祖国”,用浓郁的校园文化、尚美的校园礼仪、创新的社会实践、丰富的德育活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围绕学生的“吃穿住行”,我们将校园创建为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