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ppt

格式:ppt   大小:676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ppt

上传人:AIOPIO 2021/8/21 文件大小:6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
本指南制定专家团队共58 人
马远征 王以朋 王光林 王钢王 储付勤 邢小平 朱汉民 刘兴振 刘 强 孙天胜 严世贵 李中实 李建民 李 梅 杨述华 杨惠林 邱贵兴 沈惠良 宋跃明 张英泽 张 嘉 陈允震 林 华 林守清 罗卓荆 金大地 周东生 周 跃 郑秋坚 郑燕平 赵东宝 赵 宇 郝永强 胡有谷 胡侦明 荣杰生 姜保国 贺 良 秦 岭 夏维波 徐 苓 翁****生 高 鹏 唐佩福 陶天遵 陶树清 黄公怡 曹 力 盛伟斌 章振林 董 健 蒋 青 雷 伟 裴福兴 廖二元 廖威明 薛庆云(按姓氏笔画为序)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WHO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NIH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①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②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③骨形成与骨痂成熟迟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④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⑤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⑥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抗骨质疏松治疗。
诊断
病史、症状和体征
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或轻微外伤史。可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畸形、骨擦感(音)、异常活动等体征,也有患者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影像学检查
普通X线检查:①摄片应包括损伤部位上、下邻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②除有骨折征象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③椎体压缩骨折时,有楔形变或“双凹征”,部分可表现为椎体内“真空征”、假关节形成。
CT检查:①移位复杂的髋部、踝部、肱骨近端骨折,需应用CT 和(或)三维成像;②为明确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椎管内压迫情况等。
MRI检查:①可诊断隐匿性骨折;②可判断骨折是否愈合,未愈合的骨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或等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
骨扫描(SPECT/ECT):适于不能行MRI检查的患者,有助于判断疼痛责任椎体。
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在条件允许时可行骨密度检查,也可在术后进行。
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T 值≥- SD 属正常;- SD<T值<- SD为骨量低下或骨量减少;T值≤- SD为骨质疏松症.
伴有一处或多处非暴力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实验室检查
常规术前检查,必要时检查血钙磷、24 h 尿钙、25(OH)VitD、降钙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根据病情需要,可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①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C 端肽(P1CP)和N 端肽(P1NP)。
②骨吸收指标包括晨空腹尿钙/肌酐比值、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尿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和N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Ⅰ型胶原交联N-未端肽(NTX)等。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首选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和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这两项指标。
④低骨密度并高骨转换率提示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⑤骨转换指标可作为敏感的疗效观察指标,一般治疗后3 个月即可见明显变化。
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