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管子的养生论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胡群英 单位: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
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知者不得处,夫圣人无求也,故能虚"[2](《心术上》)。这就是说智慧本身不会失掉,探求智慧的人得不到智慧之所在,只有圣人才能保持"虚"心,不主动去探求智慧。此外,《管子》还将"虚"的境界形象化为"天",认为能够象天那样无知无为而能应万物之变,才可以称之为"虚"的境界。这种"虚"显然是对调摄精神、以适应外在环境变化的养生之道的灵活运用。在认知与养生过程中,人之所以要"虚其心"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维器官的"心",如果在认知与养生过程中不能保持"虚"、"静"和"无为"的状态,那么人就无法排除各种欲望与杂念。这样,人就会将各种各样的主观成见带入认识过程之中,使人的认识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样就无法准确、客观地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如果"心"不是无为的,而欲代替人体的各个具体的感觉器官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感觉器官不能"守其分",从而就会产生"物过而不见,声至而耳不闻"的结果。
其次,天道虚,地道静,人"心"也同样有虚静的特点。如果"心"不能保持虚静的状态,就无法观察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人心犹如湖水一般,水面平静就会完整、清晰地映现景物的形象,如水面波动那就无法映射景物,此所谓"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2](《心术上》)。
再次,同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一样,人在认识过程中处于"阴"的地位。而"阴"的特点是"静",所以"心"如果躁动不安就会失去其"静"的地位。"心"不静则无法控制"动"的客体,致使"动""静"不能平衡。"心"如果不处于"阴"的地位,就无法控制客体的"阳",使"阴""阳"不能调和。这样在主客体这一对统一体之内,就失去了对立的方面,而没有对立面、不包含内在矛盾的事物是不具有现实性的。因此,人只有保持"虚其心"的状态,才能使主客体完满地结合,达到认识的更高层次,从而形成准确的认识。如何进入"虚其心"的状态呢?《内业》说:"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德,有神自在身。"[5]
《心术上》说:"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4]"虚者,万物之始也。"[6]"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7]这就是说,人若达到"虚其心"的境界,就不能让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来扰乱人的感觉功能,从而也不会扰乱"心"的平衡。如果人在认识过程中拥有私心杂念,就必然会常常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去看待外物,这就不能达到主客体之间"殊形异势",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人在认识活动中必须做到"去"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想单纯、心情平静、精神专一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虚其心"。这种"虚其心"既是一种认知方法,同时也是养生之道。
静与心态平衡
《管子》认为,人在用心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还要排除忧乐喜怒欲利的干扰以保持心情的平静状态,这就是所谓的"静"。《心术上》说:"动则失位,……静乃自得。"[4]不要在事物到来之前就急噪妄动,而应该"无为"、"无欲",安静地等待事物自己到来,然后与物互相感应,以观察事物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