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凝聚态物理宣传.doc

格式:doc   大小:175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凝聚态物理宣传.doc

上传人:蓝天 2021/8/23 文件大小:1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凝聚态物理宣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学科概况
南京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工作始于1952年,先有程开甲、 徐躬耦起始,后有蔡建华、龚昌德、姚希贤加盟,逐步扩大队伍, 曾在固体理论、粒子物理、原子核理论、连续介质力学和数学物 理等研究方向做出过重要贡献,为理论物理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理论物理学科是全国第一批被批准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 士后流动站的,并在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1993年3 月全国理论物理专业“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其博士点名 列高校第一、全国第二,其硕士点名列全国第一;而在2001年 和2006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
经过多年建设,理论物理学科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 是:重视理论物理中的前沿热点领域和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 作用的理论课题的研究;注重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注重理论 物理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理论物理学科在超导理论和强关联 电子系统、小量子系统和低维物理、核理论和低能强子物理、理 论生物物理、软物质和统计物理、以及计算凝聚态物理和材料设 计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物理学界 有重要的影响。
理论物理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1-2005年的“十五” 规划建设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学科队伍建设、科 学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上了 一个新的台阶。学科队伍得到了 壮大,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长江特 聘教授4名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 理的学科梯队,目前在职教授20人,副教授10人。通过本学科 广大教师的集体努力,科学研究工作有了显著进步,争取到研究 经费达2000多万元,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获得国家 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在人才培养 方面,施物理学科的教师承担了本系和其它院系的物理学基础 教学工作,特别是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为国家高层次年青研究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在 此期间完成的科学著作《固体理论》(第二版)和《凝聚态物理 学上卷》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 究生教育司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同时,理论物理学科还积 极与其它学科,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以及宇 宙学,相互交叉渗透,继续开拓和完善了介观物理、软物质物理、 生物物理等新方向的设置,促进了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向超重新元 素、暗物质、暗能量前沿领域延伸的研究,丰富了理论物理学科 的学术内涵,成长为新的生长点。
随着南京大学“985工程”二期和“南京微结构国家实 验室”建设的全面启动,可以预期,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 在“十一五”期间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研究方向
自2001年以来,本学科保持原有的学科优势,在超导理论 和强关联电子系统、小量子系统和低维物理、核物理和粒子物理、 理论生物物理、计算凝聚态物理和材料设计,以及软物质和统计 物理等研究方向上大力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在超导理论和强关联电子系统这一重要的基础研究方向,开 展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引 用,也为新材料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比如,关于高温超导体 中可能存在的d-密度波新物相的系统理论分析和预言被国际著 名实验小组引为研究动机和国际同行的大量引用;关于高温超导
体中的准粒子散射相干效应的理论预言被Nature和Science上的 有关实验工作所证实和引为其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理论预言的 有关现象已经成为高温超导领域公认的重要现象之一;对钠钻氧 新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和基于强关联物理的超导机理的理论为后 续的实验和理论工作提供了实验动机和理论参考而被大量引用。
在受限小量子系统电荷及自旋输运特性的理论研究,特另在 磁性多层系统的巨磁电阻效应、磁性隧道结的隧穿磁电阻效应等 领域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产生较大国际影响。《自旋输运和巨 磁电阻理论》项目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本项目第一 完***曾就此课题方向在2002年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March Meeting )上做题为“磁性纳米结构中的隧穿巨磁电阻和量子效 应”的邀请报告。此外,在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半导体自旋电子学 研究领域中关于自旋流的产生及如何实现高效率自旋注入等问 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论文被«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等物理学综述性期刊所引用,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
在原子核物理和低能强子物理方面,预言的2中、27S核中存 在质子晕的现象得到实验证实,提出了超重原子核(新元素)有 形状共存现象,建立了计算原子核alpha衰变寿命的新微观模型, 提出了原子核Beta正衰变的新指数定律和原子核结团放射性寿 命的解析公式,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了这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