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2页 /总页数 6 页
中国文学含有哲理的谚语
谚语是中国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汉族传统文化,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下面是***分享的中国文学含有哲理的谚语。欢迎阅读!
篇一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2、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3、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等亦属同理。
第2页 /总页数 6 页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8、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9、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1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篇二
1、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2、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3、刻舟求剑
第3页 /总页数 6 页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4、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