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园之恋,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乡愁是记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构成了异乡客心头惯常的底色,无需刻意提醒,一个小小的物件,一片与内心契合的风景,一段熟悉的旋律,都能瞬间唤醒游子对故乡的记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离开大陆二十年的余光中在台北的厦门街思乡情切,使人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于是,在那样一种失望的心境下,酝酿了二十年的乡愁在二十分钟之内一挥而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
(二)整体感知
;
(深沉忧伤);
(三)细读感悟 联想画面
——母子别
小时候,诗人离家读书,唯有通过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诉说乡愁。当夜静时作者总想起母亲,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小小的”极言邮票面积之小,看似轻描淡写,却反衬出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
——夫妻别
长大后,诗人为生活奔波,内心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缕缕乡愁,只能寄托于那一张张船票。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一张”“窄窄的”,简单的数量词,平淡的形容词,暗含离愁别恨。
——生死别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到了这里,诗歌的感情加重,悲剧氛围增强。“坟墓”暗含着生与死的离别。坟墓里埋葬的是养育自己的母亲,所以乡愁绵绵,思母之情绵绵。
——故国别
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那里有四季如画的风景,那里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亲人,那里有值得珍藏一生的美好回忆,那里有一个游子对故乡无法割舍的深深思念……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