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早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纳克斯(1933):利率诱因解释资本的跨国流动.
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
垄断优势理论(Specific Advantage Theory)
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海默(Stephen H. Hymer)博士论文“民族厂商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提出的。
市场不完全性使企业获得垄断优势,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有效;(2)信息无费用(3)公平竞争(4)无贸易障碍。
市场的不完全性:(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2)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3)由于政府的介入而产生某些市场障碍;(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企业垄断优势分为两类: (1)规模经济优势;(2)资金、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愈受到重视。
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提出垄断优势来源:(1)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形成的优势,产品差异、营销技术和定价策略等;(2)不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上形成的优势,包括获得专利的机会、融资条件等方面优势以及管理技能上的特色;(3)企业垂直合并等因素所产生的内部或外部的规模生产效益优势;(4)政府干预特别是对市场进入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
该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急剧对外扩张的美国企业,但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许多无垄断优势的企业的行为很难解释。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二)
内部化理论(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
内部化理论—最早1930年代,科斯(Ronald H. Coase)、威廉姆森(Oliver E. Wiuiamsom)等人创立并发展的交易成本学说-“厂商的性质”(1937年)。巴雷克和卡森在“国际经营论”和“跨国公司的未来”中,把科斯的理论应用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科斯认为:企业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除了生产还要进行研发、采购、招募雇佣、营销等一系列与市场相关的活动。但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选交易对象、谈判、拟订和实施合同及监督控制等环节)。如果能将交易纳入企业内部,以统一的行政管理取代市场则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就产生国际直接投资。
---影响市场内部化的因素:产业、国家、地区和企业。
* 主要内容
公司为了自身利益以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假设:市场不完全、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跨国公司的出现),及由于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的上升,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原本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内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
内部化理论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论证了只要内部化的利益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企业便拥有内部化优势而可以实现跨国经营,这一角度使用于分析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也能够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做一定解释。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三)
产品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aymond Vernon)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提出的。
第一,产品创新阶段(New Product Stage)。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能力和高额的开发费用和高收入的消费市场(发达国家),一般选国内市场(因为商品尚没定型)。
第二,产品成熟阶段(Mature Product Stage) 。产品市场逐渐成熟,产品需求急剧增大,发达国家趋于饱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开始产生,而价格弹性升高,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产品的成本优势比差异优势更为重要。
Q
进口量
出口量
美国
西欧国家
第三阶段 C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阶段 B
第一阶段 A
发展中国家
T4
T3
T2
T
T1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第三,产品的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 。完全进入标准化并批量生产,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完全消失,产品的成本因素更为重要。发展中国家以其生产成本低下成为生产区位的最佳选择地点。
产品周期理论评价
动态的角度,分析说明了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贡献:区位因素在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局限性:(1)很多产品不一定走“三段模式”;(2)该理论强调母国垄断优势削弱以至丧失的情况。(3)很难确定时间段。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四)
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