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逢入京使》教案[46].doc

格式:doc   大小:1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逢入京使》教案[46].doc

上传人:drp539604 2021/8/25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逢入京使》教案[46].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逢入京使》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背诵课文,学****佳句。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佳句。
教学过程: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 导入:动画导入
二、 作家作品导知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色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三、作品欣赏: 1、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3、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 作业: 背诵课文。
五、拓展: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原文 《逢入京使》⑴ 作者:唐·岑(cen)参(2) 故园(3)东望路漫漫(4),双袖龙钟(5)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6)君传(7)语报平安。 注释 ⑴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唐代诗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 (3)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