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1
文档名称: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rtf

格式:rtf   页数:9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RT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rtf

上传人:yzhluyin1 2016/6/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rt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1.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概述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 ,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 、糖耐量受损(IGT) , 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其中 IGT 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若伴有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则危险性更大。 1979 年美国国家糖尿病研究组和 WHO 糖尿病专家委员会首次确认 IGT 为一种疾病状态,即亚临床状态。 1986 ~ 2002 年间进行了几个大型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前瞻性研究,包括中国大庆的糖尿病预防研究、芬兰的 DPS 、美国的 DPP 和欧洲的 STOP-NIDDM 研究。我国 IGT 的患病率高达 4. 72 %,大城市达 10 %以上。 IGT 患者中有 1/3 发展为糖尿病,1/3 转变为正常,1/3 维持在 IGT 阶段, 几乎所有 2 型糖尿病的患者都要经过 IGT 阶段。 IGT 不仅是糖尿病耐危人群( 每年有 %~ 10 %进展为糖尿病), 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IGT 的患病率因民族、地域、时代不同而差别较大, 欧洲为 3 %~ 10 %, 北美为 11 %~ 20%。 1997 年和 1998 年, 广州和上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IGT 患病率达到 10 %以上。 IGT 经过数年到 10 年可发展为 2 型糖尿病, 按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转化率低者约 20%, 高者达 60 %以上。中国人 IGT 者向糖尿病转化的百分比每年达 8% -11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等范畴。 2 病因病机 发病因素禀赋异常, 过食肥甘, 久坐少动, 情志失调等为糖尿病前期发生的主要原因。禀赋异常为内因,过食肥甘为外因,且后者更为重要。 饮食因素过食肥甘厚味, 饮食不消, 聚湿变浊生痰, 形体肥胖。《素问· 奇病论》曰: “……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 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久坐少动脾胃呆滞,纳运迟滞,饮食变生痰浊。 情志失调一般 IGT 以过食肥甘为主, IFG 以素体阴虚为主, 而情志失调为重要的诱发因素。 病机及演变规律 2 糖尿病前期是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兼夹为病, 而食郁为其发生的基础。按照病程的发展过程可归纳为: 先为食气, 继之痰浊, 最后化热(虚热、实热)。整个过程均以实证为主,可兼虚(气虚、阴虚) 、兼瘀(痰瘀、浊瘀),痰浊化热与否决定血糖是否升高。 病位、病性糖尿病前期病位在五脏, 以脾(胃)、肝为主, 涉及心肺肾。多以标实为主,或虚实夹杂,标为痰浊,本为脾虚。 3 诊断 临床表现 症状糖尿病前期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确诊为糖尿病前期。不少患者常首先发现或兼有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等。 体征糖尿病前期多形体肥胖或超重,其他体征不明显。 3·2 理化检查检查空腹血糖或餐后 2 小时血糖,或 OGTT 。 诊断标准 IFG 空腹静脉血浆血糖≥6. 1mmo1 / L(110mg / d1) 且<7. 0 mmo1 / L(126mg / d1) ; 及负荷后 2 小时血糖<7. 8mmol / L(140mg / d1) 。 IGT 空腹静脉血浆血糖<7. 0mmol / L(126mg / d1) ; 及负荷后 2 小时血糖≥7. 8mmol / L(140mg / d1) 且<11 . 1mmoL / L(200mg / d1) 。 鉴别诊断女性需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相鉴别, PCOS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月经异常( 稀发、量少、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及不孕、多毛、痤疮、肥胖等, 检查见卵巢多囊性改变、高雄激素血症和黄体生成素(LH) /促卵泡激素(FSH) 比值增高,常伴有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血糖升高和高脂血症。 4 治疗 基础治疗 饮食少食肥甘厚味、煎炸烧烤及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饮食以清淡为主,适当食用粗粮,多食绿色蔬菜。 3 运动单纯糖尿病前期体质强壮者可采用跑步、登山、游泳、打球等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 体质虚弱者可采用太极拳、八段锦等强度较小的活动。 辨证论治糖尿病前期重在早期预防, 提倡治“未病”。其中肥胖或超重者多属痰浊, 中等体型或消瘦者多属阴虚。痰浊者总以消膏转浊为要, 气滞痰阻者治以理气化痰, 脾虚痰湿者治以健脾化痰, 化热者佐以清热; 阴虚气滞者治以养阴理气,消瘦者勿忘养阴。 气滞痰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