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 录
◆地位分析
◆ 行政区位分析
◆一化三结构分析
◇城镇化
◇职能分工结构
◇等级规模结构
◇空间布局结构
◆交通体系分析
◆特色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总体分析与总结
第1页/共32页
地位及性质分析:
·十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保护地、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区域性的生态屏障,是华中地区连接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具有国际影响的生态文化和风景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地属广义的秦岭巴山,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堰城区1192平方公里,人口约54万。现辖2区5县1市,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2万。
十堰市总体规划
第2页/共32页
十堰市总体规划
第3页/共32页
十堰市总体规划
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人口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万人,年均增加万人;农村人口比2000年减少万人,年均减少万人。十二年间,全市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常住人口总体基本平稳略呈下降趋势。常住人口的下降主要因素是农村人口的快速减少,十二年减少万人,而“十一五”时期就减少万人,其它年份均呈增加趋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提高了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百分点。%,%,十堰市城镇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全逐年提高,差距逐年缩小。与全省相比,%的增幅,差距由2000年低于全省个百分点缩小至低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的增幅,差距由低于全国个百分点缩小至低个百分点。
第4页/共32页
十堰市总体规划
3、城镇化助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2000年以来,十堰市城镇化率的提升与人均GDP的增长基本同步,表明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即将跨入千亿时代;人均GDP达到28471元,超4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1元,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年均增速都为两位数。城乡基本医疗实现制度全覆盖,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实现制度全覆盖。
4、城区城镇化带动辐射作用突出。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城区“东拓西进北扩中优”战略,不断拓展发展空间,道路、游园、生态、供水、环卫、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承载能力迅速提升。城市建成区达到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5%的城区GDP占比达到60%以上。2012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和城市道路面积分别为公里、万平方米,比2007年分别增加5309公里和万平方米;公共汽车客运总量超2亿人次,是2007年的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人均公园绿地达平方米。
第5页/共32页
十堰市总体规划
5、南三县城镇化进程快于全市水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城乡统筹、全域一体推进城镇化发展,南三县城镇化进程快于北三县、快于城区,快于全市水平。2010年12月正式启动建设的竹房城镇带,涵盖了竹山、竹溪、房县南三县的18个乡镇373个村,推动了南三县城镇化加快发展。2012年南三县城镇人口万人,%,%;北三县城镇人口万人,%,%;城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6%。近两年,南三县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北三县提高个百分点,城区提高个百分点。
第6页/共32页
十堰市总体规划
南部高山生态保育区
南部城镇协调发展区
中部丘陵农林生态发展区
北部河谷地带城镇协调发展区
北部中低山生态发展区
丹江口水库
职能分工示意图
第7页/共32页
十堰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
丹江口县城
郧县县城
郧西县城
竹山县城
竹溪县城
房县县城
第8页/共32页
十堰市总体规划
规划至2030年,市域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十堰中心城区)、3个20-30万规模的中等城市(丹江口市区、郧县县城、房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