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南中轴路绿地规划设计方案一说明.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南中轴路绿地规划设计方案一说明.doc

上传人:3188035052 2016/6/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南中轴路绿地规划设计方案一说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南中轴路绿地规划设计方案一说明一、规划范围及条件本次规划范围以永定门原址为中心,北起南纬路,南到燕墩及其周边绿地,东、西两侧以现状永定门桥东、西两座跨河桥, 天坛外坛坛墙遗址、先农坛坛墙为界, 规划用地面积 公顷(详见附图)。在规划区域内以护城河北滨河路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中南半部分以交通、绿化及河道用地为主。用地内现状有永定门立交桥及东、西两座跨河桥、南二环路、护城河、京沪线铁路桥、燕墩。北半部以复建文物、绿化广场及商业、文化用地为主。复建文物包括永定门城楼和天坛外坛西坛墙。永定门城楼在原址复建, 只恢复城楼。先农坛坛墙和天坛外坛西坛墙两侧各有 10 米宽绿地作为坛墙保护及控制地带。从永定门城楼向北一直到南纬路为绿地、城市广场及少量商业、文化用地,南中轴御道从中间穿过。整个规划区被分成 A、B、C、D、E 五个主要部分; 其中 E 地块为永定门广场和中轴路绿带(宽 24米);A、B 两地块地上部分以绿地、广场为主,结合现状保留的天桥商场,地下空间统一利用, 功能为商业金融或文化娱乐;C、D 两地块为生态绿地, 内含文化与历史的回忆。二、历史沿革北京旧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经明、清两代改建、发展形成的。元大都建成于元朝至元十三年( 1276 年), 全城以城南垣中央的丽正门至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为城市中轴线, 左右展开。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年) ,明代改建元大都,为加强都城的保卫作用, 在内城的南侧开始兴建外城,永定门位于城市中轴线上,距离原城南垣正中部位的元代“丽正门”约 公里,是北京旧城中轴线南端的标志性建筑,于 1957 年被拆除。历史上永定门包括城楼、箭楼和瓮城三部分, 南部有护城河拱卫。永定门与正阳门遥相对应, 是明、清两朝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主要通道。永定门城内有天坛、先农坛, 城外有燕墩等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 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均没有门, 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 也称天坛门), 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天坛于 1998 年 11 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先农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宣武区永定门内大街,天坛西侧,占地约 130 公顷。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 初名山川坛, 明嘉靖年间于山川坛内建先农坛, 清代统称先农坛。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 北圆南方, 略呈长形, 先农坛外墙西侧修有两座大门。天坛与先农坛之间距离约 280 米,历史上两坛之间主要为空地,清朝时有御道在此穿过,直达永定门城楼。燕墩又称“烟墩”,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 永定门外铁路南侧, 始建于元代, 据文献记载, 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 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 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年)北京修筑外城时, 才包砌以砖。燕墩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 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 1984 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规划指导思想根据永定门城楼复建及中轴路(南纬路- 永定门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尊重并延续历史文脉,与周边城市元素紧密结合,使中轴路成为文化和绿化的轴线。广场设计、绿地景观设计、步行系统设计、色彩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