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仅仅三声 2021/8/27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传统的农业村庄,根据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适宜自身条件的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自然优势。在发展地道路上,政府政策扶持指引方向,诚信合作是关键,而科学的管理,可以使得产业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文章以四川茂县罗山村为例,就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特色产业;茂县罗山村
四川茂县南新镇罗山村,位于岷江上游,茂县东南方,距离省会成都市约180公里。现全村共计193户,近800名村民。这个坐落在平均海拔1800米的高半山小村庄,除农用车外,全村共拥有140多辆小轿车,是名符其实的“汽车村”,而且该村人均收入超万元,说明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康村”。而现在的这一切,在2007年以前,是村民们做梦都不曾想到的。
一、高半山区的农业发展经验
笔者在罗山村实地调研时,村支书告诉笔者,2007年以前,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由于道路路况的限制,从山下的213国道开车到村里需要3个小时,遇到雨季,更是很少有车辆愿意上山。据统计,2007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低于国家贫困标准。除了逢年过节买点新鲜的肉类食用以外,村民们平时几乎都是食用自己熏制的腊肉,主食也只有玉米和土豆。本文,笔者想通过分析高半山农区发展的良好经验,同时针对继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

1. 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的核心
早期,罗山村以玉米、白菜作为主要种植作物。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同类农业产品作物里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由于作为经济作物的白菜的市场价格波动大,致使农户每年的经济收入也随之升跌。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就是化被动为主动。2003年,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种植附加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果树。结合罗山村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最终选定红脆李作为主要种植的经济果树。但因对该种作物的市场预期不足、培育周期太长等客观因素,罗山村也只有少部分村民尝试选择种植红脆李。于2007年底,罗山村成立了“红脆李种植合作社”。至2015年,全村红脆李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估计晚熟红脆李产量可达到200万斤,,全村可实现经济毛收入1400多万元。
2. 政府相关扶持政策是发展的助力
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自2007年罗山村的红脆李种植形成规模之后,当地政府基于此大力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一,对村道进行了硬化处理。首先,这不仅缩短了村民进出罗山村所花费的时间,而且也解决了由于天气原因造成无车辆进出村落的问题,为村民提供了交通出行的便利。其次,降低了运输成本,果实市场价格更趋合理。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使得每年收获季节水果收购商络绎不绝。收购商可将货车开到种植户的果树旁进行装车作业,这不仅保证了水果运输的新鲜程度,同时平整的道路也减少了在运输过程中对水果的损耗。第二,地方政府修建水池水窖,解决农作物的灌溉问题。罗山村处于海拔1400米至1600米的山间区域,水资源匮乏,作物用水主要依赖自然降雨灌溉,且每年7、8月大概会有1到3周时间不等的干旱期。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果树生长,影响红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