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1
人为什么要长大?
因为从小人家就不断教化你要逐渐长大,更并扮演各种逐渐长大后的社会角色。所以,一个正常人“不长大”其实比“长大”难受。
因为人必然是一种社会性的人,否则便不是人。但他可以某种程度扮演社会所期望的各种人。
怀念童年是可以的,但终究还是要学习快乐的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大人。
2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指个人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不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人格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社会化?
对个人来讲:
(1)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前提。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3
对社会来讲:
(1)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2)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就无法实现
(3)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延续和发展
4
三、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1、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2、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家庭——
(1)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2)家庭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3)父母的权威影响
5
学校——
(1)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2)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机构:行为规则学习,人际交往
同龄群体——
人际、亚文化的影响
工作单位——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化的主要场所
(2)工作单位提供了检验和发展家庭和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大众传播媒介——多种导向和暗示作用
6
四、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82),一名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当时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建立了代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个性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从情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来研究个性发展。因此,埃里克森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7
1、信任与不信任(0-1岁)
2、自主与羞怯、怀疑(2-3岁)
3、主动性和内疚感(4-5岁)
4、勤奋与自卑感(6-11岁)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关注后代和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8
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从社会化的基本活动来看
(1)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基本技能:生活自理能力;谋生能力
(2)掌握基本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向其全体成员所提出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3)确立生活目标,内化价值观念。
(4)培养社会角色。
2、从社会化发生的领域来看
(1)政治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
(3)两性角色社会化,也称性别角色社会化。
9
六、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4、5岁——中学)
2、社会失范以及再社会化
社会失范是指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的现象。
3、成人继续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
终生学习
4、代差问题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