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docx

上传人:露露二天 2021/8/27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
所谓“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泛指传统仪式与传统节日,有些分类亦将食品制作技术与服饰制作技术一并纳入此范畴。
那么,什么是传统仪式类遗产?所谓“传统仪式”,是指那些专门为确认、强化某种关系而举行的认证或纪念活动。如为解决人与人之关系而产生的仪式(包括祖先神祭祀仪式、英雄神祭祀仪式、行业祖先神祭祀仪式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生礼仪等等),以及为解决人与自然之关系而产生的仪式(如祭山仪式,祭水仪式、祭祀五谷神仪式等)等等。而所谓传统节日类遗产,主要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传统节庆活动。由于中国90%以上的传统节日都是从远古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在传承模式以及保护模式上均不存在太大差异。
一、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重要的遗产类型
如果进行民意测验,让大家说出自己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票最高的恐怕就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人心目中,传统节日与传统仪式无论如何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细想起来这个结论也不难理解:一年有365天,但并非每一天都同等重要。一年中总有那么几天,在传承一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几天就是传统节日。同样,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有数不胜数的节点,其中总有那么几个节点,标志着个人社会属性的质的变化,这几个节点,就是由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等种种仪式组成的人生礼仪。

民俗类遗产虽然从表面上说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类中的一种,但由于绝大多数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都依附于传统节日与仪式,因而这类遗产也就成了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重要载体。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保护好这类遗产,其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的生死存亡。
那么,作为一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仪式,在传承一国文明的过程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传统节日食品大体上可以分为娱神食品与娱人食品两大类。中国传统节日90%以上都是从古老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于对神灵的敬畏,每当节日来临之时,人们都会根据神灵们的“口味”与“嗜好”,为他们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这类食品(更确切地说应该叫“祭品”)的最大特点是,它不是根据当代人的口味而是根据所祭神灵的口味烹制而成的。它的存在可以为我们了解远古人类的饮食,提供一个绝佳的窗口。当然,传统节日也是娱人的重要时段。在传统节日中,除需要准备各种娱神祭品外,人们还会想方设法为自己准备一份不小的节日大餐。且每个节日的节日大餐,都会根据节日功能或祭祀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正月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等等。这些美食在今天可以说想吃就吃,但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只有节日人们才会享用到这些芳香四溢的美食。因此,在传统社会中,传统节日也就成了传承一个民族最优秀饮食文化的重要时段。没有传统节日仪式,中华民族的饮食文明就不可能得到如此顺畅的传承,中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美食大国。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这些服饰文化的诸多元素有些是通过壁画、国画、石刻、木雕等实物传承下来的,有些则是通过家庭妇女,特别是那些民间巧手娘子之手,以活态形式传承下来的。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既是研究传统服饰史的重要佐证,也是当代服饰创新的重要参考。
传统服饰有盛装、便装之分。所谓盛装,是指在传统节日仪式中穿戴的节日正装;而所谓便装,则是指在日常劳作中穿戴的常服。从功能上讲,简洁、明快、利落、素朴的常服便于劳作,而雍容、华贵、繁复、讲究的节日盛装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凝聚有更多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审美信息与科技信息,应该成为我们的保护重点。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节日盛装的传承同样需要特定的人文环境作支撑。而这个人文环境便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或是传统仪式。如果没有了传统节日与仪式,这些传统节日盛装便会因为载体的缺失与功能丧失而逐渐消亡。因此,要保护好传统服饰文化,就必须从保护传统节日仪式做起。


每当